奉安道经一藏于阁西室敬述

太上携众真,逍遥于玉清。 蚁观下土士,秽浊锢三灵。 慈悯激流徽,贯珠自泠泠。 精微缀宸章,错绣何青荧。 轩辕启阴符,玄女驻缁軿。 灵威抉潜宫,禹文不沈冥。 隐约五千言,致柔澹无营。 洸漾漆园叟,游戏与道并。 内景散蕊珠,洞玉启丹扃。 南真纡初秘,缘㖟在兴宁。 滥竽昉灵期,殽玉实光庭。 及乎宣和季,紫色复蝇声。 误解抱朴书,九咽焰烟生。 妄讴紫阳咏,恍焉丧其精。 罔象获玄珠,中智谓非诚。 将配西天言,及我东鲁经。 含辉各垂照,皦若日月星。 澄乳出醍醐,和美故无争。 分流虽殊派,不悖当并行。 小兆匪南董,慨焉慕赤明。 上论九玄度,下纪万椿生。 窃从玄卿后,良常勒新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上:道教中指最高神祇,即太上老君。
  • 玉清:道教三清之一,指玉清境,是道教中最高的仙境。
  • 蚁观:比喻低微的看法或态度。
  • 下土士:指尘世中的人。
  • 秽浊:肮脏,不洁净。
  • 三灵:指人的精、气、神。
  • 慈悯:慈悲怜悯。
  • 流徽:流动的音符,此处比喻道教的教义。
  • 宸章:帝王的诗文。
  • 青荧:形容光彩闪烁的样子。
  • 轩辕:即黄帝,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帝王。
  • 阴符:道教经典之一,全称《黄帝阴符经》。
  • 玄女:道教中的女神,传说中黄帝的师傅。
  • 缁軿:黑色的车帘,指神仙的座驾。
  • 灵威:神灵的威力。
  • 禹文:指大禹的文献或遗迹。
  • 沈冥:深沉幽暗。
  • 五千言:指《道德经》,共有五千字左右。
  • 致柔:达到柔和无为的境界。
  • 无营:无所求。
  • 洸漾:水波荡漾的样子,比喻思想或言论的广泛传播。
  • 漆园叟:指庄子,因其曾为漆园吏。
  • 内景:道教修炼中的内视景象。
  • 蕊珠: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境界。
  • 洞玉: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境界。
  • 丹扃: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境界。
  • 南真:道教中的南方真人。
  • 缘㖟:因缘。
  • 兴宁:地名,此处可能指道教的某个事件或时期。
  • 滥竽:比喻不称职的人混在行家里面。
  • 昉灵期:开始灵验的时期。
  • 殽玉:杂乱的玉石,比喻道教中的各种教义。
  • 光庭:光明的地方,比喻道教的教义。
  • 宣和:宋徽宗的年号。
  • 紫色:指道教中的紫微星,代表道教的高级境界。
  • 蝇声:微小的声音,比喻微不足道的言论。
  • 抱朴书:道教经典之一,全称《抱朴子》。
  • 九咽:道教修炼中的九次吞咽。
  • 焰烟生:比喻修炼中的困难或危险。
  • 紫阳咏:指道教中的诗歌或赞美。
  • 恍焉:模糊不清的样子。
  • 丧其精:失去其精髓。
  • 罔象:无形的形象,比喻道教中的深奥道理。
  • 玄珠:道教中指修炼成仙的境界。
  • 中智:中等智慧的人。
  • 非诚:不真实。
  • 西天言:指佛教的教义。
  • 东鲁经:指儒家经典。
  • 含辉:含有光辉。
  • 皦若:明亮如。
  • 日月星:比喻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教义。
  • 澄乳:清澈的乳汁,比喻道教的教义。
  • 醍醐:佛教中指最高的智慧。
  • 和美:和谐美好。
  • 无争:没有争执。
  • 分流:分开的流派。
  • 不悖:不违背。
  • 并行:同时存在。
  • 小兆:小的征兆或迹象。
  • 南董:指南方的贤人。
  • 慕赤明:向往光明。
  • 九玄度:道教中指九种玄妙的度量。
  • 万椿生:比喻长寿。
  • 玄卿:道教中的神仙。
  • 良常:良好的常态。
  • 新铭:新的铭文或记录。

翻译

太上老君带领众仙,自在地游于玉清仙境。他们以微不足道的视角看待尘世中的人,认为他们被污秽和浊气束缚了精、气、神。太上老君以慈悲之心激发道教教义,这些教义如流动的音符般清脆悦耳。精妙的道教教义被帝王的诗文所点缀,光彩闪烁。黄帝开启了道教经典《阴符经》,玄女驾驭着黑色的仙车。神灵的威力揭示了深藏的宫殿,大禹的文献不再深沉幽暗。《道德经》的五千言传达了柔和无为的境界,庄子的思想如水波般广泛传播,与道相并。道教修炼中的内视景象散发出仙境的光辉,南方的真人揭示了初秘,因缘在兴宁。不称职的人混在行家里面,开始灵验的时期,杂乱的教义实际上是光明的庭院。到了宋徽宗的宣和末年,道教的高级境界再次被微不足道的言论所干扰。误解了《抱朴子》中的修炼方法,九次吞咽带来了修炼的危险。妄自吟咏道教的诗歌,却模糊了其精髓。无形的道教深奥道理被获得,但中等智慧的人认为这不真实。道教的教义将与佛教的教义以及儒家的经典并列,各自散发光辉,明亮如日月星辰。道教的教义如清澈的乳汁,与佛教的最高智慧和谐美好,没有争执。虽然道教与其他教派分流,但不违背,应当并行。我虽不是南方的贤人,却也向往光明,讨论道教的九种玄妙度量,记录万年的长寿。我跟随道教的神仙,记录下新的铭文。

赏析

这首作品是王世贞对道教教义的赞美和阐述,通过丰富的道教术语和典故,展现了道教的深奥和博大。诗中,作者通过对太上老君、玉清仙境、道教经典等的描述,表达了对道教教义的尊崇和向往。同时,诗中也反映了作者对道教与其他宗教(如佛教、儒家)关系的思考,认为各教派虽有不同,但应和谐共存,不应相互排斥。整首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道教的深刻理解。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