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翁画赠吴文定山水歌

君不见白石翁,墨花破万纸,散落世眼中。其间方寸地,贮一太史公。 是时太史称吴侬,三载磊块蟠翁胸。太史趣朝天,青雀凌春风。 有泪不作李都尉,有赋不拟江文通。直将三寸管、五丈素,写出江南千峰与万峰。 尽收蜀锦囊,压倒太史之奚僮。绝壁直上高穹窿,呼吸似足开天聪。 忽复下坠数千尺,俯身欲入鼋鼍宫。意者径路绝,乃有云霞封。 万古不尽流,洗出玉玲珑。侧耳将听之,疑是缣素间,迸作群靊霳。 长飙无形,百草庬茸。列缺崩崖,吐出怪松。历乱羽葆,屈蟠虬龙。 将崩未崩石似舞,欲断不断桥飞虹。乃有词客酒人,樵青钓童。 或骑蹇驴,或驾轻舼。或蹑䗶屐,或策短筇。高者穿木,末若蜚鸿。 下者蹒跚,勃窣如孤豵。两仪不能主,乍辟而乍蒙。 二曜不定光,倏西而倏东。木栈与鸟争道,人家拟鹊开窗。 渐穷至杳霭,但有去路无来踪。犹云纸尽意未尽,乱石拳点波汹汹。 真宰泣诉神无功,太史不能长将向天去,流落人间成楚弓。 翁亦召主城芙蓉,但令居士缃几上,秀色欲滴青濛濛。 击节董源,陨涕关仝,笔底一扫倾宗工。沈翁豪翰何其雄,呜呼隆准之孙岂必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白石翁:指明代画家沈周,号白石翁。
  • 太史公:指吴宽,明代文学家、史学家,曾任太史。
  • 吴侬:指吴宽,因其为苏州人,故称吴侬。
  • 磊块:比喻心中的郁结或不平。
  • 青雀:指船,古代常用青雀作为船的装饰。
  • 李都尉:指李陵,西汉将领,此处比喻沈周不愿做悲壮之事。
  • 江文通:指南朝梁文学家江淹,此处比喻沈周不作悲情之赋。
  • 奚僮:仆人。
  • 鼋鼍宫:神话中的水府,鼋鼍为大龟和鳄鱼。
  • 缣素:细绢,古代常用作画布。
  • 靊霳:古代传说中的雷声。
  • 庬茸:茂盛的样子。
  • 列缺:闪电。
  • 羽葆:用羽毛装饰的车盖。
  • 屈蟠:曲折盘旋。
  • 孤豵:小猪。
  • 二曜:指日月。
  • 木栈:木制的栈道。
  • 鹊:喜鹊,比喻人家。
  • 杳霭:深远的样子。
  • 真宰:天意或天神。
  • 楚弓:比喻失而复得的东西。
  • 城芙蓉:指城中的芙蓉花,比喻沈周被召入宫中。
  • 居士:指在家修行的佛教徒,此处指沈周。
  • 董源:五代南唐画家,以山水画著称。
  • 关仝:五代后梁画家,与董源齐名。
  • 隆准:高鼻梁,此处指沈周的孙子。

翻译

你可曾见过白石翁,他的墨画遍布万张纸,散落在世人眼中。其中有一小块地方,画着一位太史公。 那时太史公被称为吴侬,三年的郁结盘踞在翁的心胸。太史公急着去朝见天子,乘着春风中的青雀船。 他不愿做悲壮的李都尉,也不愿作悲情的江文通赋。只是用三寸的笔管,五丈的画布,描绘出江南的千峰万峰。 将这些画作全部收入蜀锦囊中,压倒了太史公的仆人。绝壁直上高空,仿佛足以开启天听。 忽然又坠落数千尺,低头仿佛要进入神话中的水府。或许是道路已尽,才有云霞封锁。 万古不尽的流水,洗出了玉般的玲珑。侧耳倾听,仿佛是画布上迸发出的雷声。 长风无形,百草茂盛。闪电崩裂崖壁,吐出怪异的松树。曲折盘旋的虬龙,像是崩塌又未崩的石头,欲断未断的桥如飞虹。 于是有词客酒人,樵青钓童。有的骑着跛驴,有的驾着轻舟。有的穿着木屐,有的拄着短杖。高的如飞鸿,低的蹒跚如小猪。 天地不能自主,时而开阔时而闭塞。日月光芒不定,忽西忽东。木栈道与鸟争道,人家像是喜鹊开窗。 渐渐走到深远之处,只有去路没有来踪。还说纸已尽而意未尽,乱石拳击水面波涛汹涌。 天神哭泣诉说无功,太史公不能长久将这画带向天去,流落人间成了失而复得的东西。 翁也被召入宫中,只令居士的桌上,秀色欲滴,青蒙蒙一片。 击节赞叹董源,落泪怀念关仝,笔下一扫倾尽宗师之作。沈翁的豪迈画作何其雄壮,唉,高鼻梁的孙子又何必一定高傲。

赏析

这首诗歌赞美了明代画家沈周的画作,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沈周画作的壮丽与神韵。诗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和夸张手法,如将沈周的画作比作“墨花破万纸”,将画中的山水比作“江南千峰与万峰”,将画作的气势比作“绝壁直上高穹窿”等,形象地表达了沈周画作的艺术魅力和深远影响。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沈周画作失而复得的惋惜,以及对其艺术成就的极高评价。

王世贞

王世贞

明苏州府太仓人,字元美,自号凤洲,又号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进士,官刑部主事。杨继盛因弹劾严嵩而下狱,世贞时进汤药,又代其妻草疏。杨死,复棺殓之。严嵩大恨。会鞑靼军入塞,嵩诿过于世贞父蓟辽总督王忬,下狱。世贞与弟王世懋伏嵩门乞贷,忬卒论死,兄弟号泣持丧归。隆庆初讼父冤,复父官。后累官刑部尚书,移疾归。好为古诗文,始与李攀龙主文盟,主张文不读西汉以后作,诗不读中唐人集,以复古号召一世。攀龙死,独主文坛二十年。于是天下咸望走其门,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尽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别集》、《嘉靖以来首辅传》、《觚不觚录》、《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