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王孟端画竹后
老可醉吸潇湘色,吐出千枝万枝碧。彭城才守诧墨派,一扫枯篁一千尺。
孟端自是琅玕裔,幅幅生绡露生气。漓漇残沈若有神,或秾或淡皆天真。
后来太常非其伦,自言远步湖州尘,但恨无过梅道人。
声华积渐背时口,遗迹飘零落余手。高阁如聆鸾凤鸣,华堂瞥睹云烟走。
君不见黔宁假王金如山,乞君片纸君仍悭。野人手植三万个,落日清流相对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老可:指古代画家文同,字与可,因其擅长画竹,故称“老可”。
- 潇湘:指潇水和湘水,泛指湖南一带,这里用来形容竹子的颜色。
- 彭城:地名,今江苏徐州,这里指代徐州的地方官员。
- 墨派:指画竹的流派。
- 枯篁:指干枯的竹子。
- 琅玕:美玉,比喻竹子。
- 生绡:生丝织成的薄纱,这里指画布。
- 漓漇:形容墨迹淋漓。
- 残沈:残留的墨迹。
- 太常:古代官名,这里可能指当时的太常寺官员。
- 湖州:地名,今浙江湖州,古代著名竹画产地。
- 梅道人:指宋代画家梅尧臣,以画竹著称。
- 声华:名声和才华。
- 积渐:逐渐积累。
- 背时:不合时宜。
- 遗迹:指留下的画作。
- 飘零:散落,流失。
- 高阁:高楼。
- 鸾凤:传说中的神鸟,比喻美好的事物。
- 华堂:华丽的厅堂。
- 云烟:比喻画中竹子的意境。
- 黔宁:地名,今贵州。
- 假王:指地方的统治者。
- 悭:吝啬。
- 野人:指隐居的人。
- 三万个:形容竹子众多。
- 清流:清澈的流水。
翻译
老可醉心于吸取潇湘的翠色,吐出千枝万枝碧绿的竹子。彭城的官员夸耀自己的墨竹画派,一挥而就,画出千尺长的干枯竹子。 孟端自然是画竹的高手,每一幅画都透露出生机。残留的墨迹似乎有神,浓淡之间尽显天真。 后来的太常官员难以与之相比,自言远追湖州的画竹传统,只是遗憾未能超越梅道人。 名声和才华逐渐不合时宜,留下的画作散落在我手中。高楼上仿佛听到鸾凤的鸣叫,华丽的厅堂里瞥见云烟般的竹影。 你不见黔宁的统治者金如山,却吝啬于求得一张画。隐居者亲手种下三万株竹子,夕阳下的清流与之相对,显得格外闲适。
赏析
这首诗赞颂了王孟端画竹的高超技艺,通过对比老可、彭城守、太常等不同画家的风格,突出了孟端画竹的生动与自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如“潇湘色”、“琅玕裔”、“鸾凤鸣”等,展现了竹子的美与画家的情感。结尾通过对比黔宁假王的吝啬与野人的闲适,表达了对真正艺术家的尊重和对自然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