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阙
韩起执晋政,下临东诸侯。
所觊一玉环,再请再不售。
辞者既引义,听者但包羞。
岩岩魏太子,旦夕宰神州。
所获一玉玦,卑辞谢钟繇。
丞相时晨起,中郎或晏休。
充庭尽璆琳,但颔不问酬。
似移勃律河,拱置车门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觊(jì):希望得到。
- 售:卖,这里指答应。
- 辞者:拒绝的人。
- 引义:引用道理。
- 包羞:感到羞愧。
- 岩岩:形容魏太子威严的样子。
- 旦夕:早晚。
- 宰神州:指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
- 玉玦(jué):一种玉器。
- 卑辞:谦卑的话语。
- 谢钟繇(yáo):向钟繇表示感谢。钟繇是三国时期魏国的著名书法家、政治家。
- 丞相:古代官职,相当于总理。
- 中郎:古代官职,相当于侍从官。
- 晏休:晚休,指晚些时候休息。
- 充庭:满庭。
- 璆琳(qiú lín):美玉。
- 颔(hàn):点头。
- 问酬:回应。
- 勃律河:古代西域河流名,这里比喻珍贵之物。
- 车门头:车门前,这里指显眼的位置。
翻译
韩起在晋国执政,面对东方的诸侯。他只希望能得到一块玉环,但一再请求却未得到应允。拒绝他的人引用道理,而听者只能感到羞愧。威严的魏太子,早晚将担任国家的重要职务。他得到一块玉玦,用谦卑的话语向钟繇表示感谢。丞相时常早起,中郎或许晚些时候休息。满庭都是美玉,但他只是点头,并不回应。仿佛将勃律河的珍贵之物,拱手置于车门前显眼的位置。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韩起和魏太子对待玉器的不同态度,展现了两位政治人物的品格和处世哲学。韩起虽然权势显赫,但对待一块玉环却显得过于执着,而魏太子则以谦卑的态度对待得到的玉玦,显示了他的修养和胸怀。诗中通过对玉器的描述,巧妙地反映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政治地位,同时也体现了诗人对于权力与品德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