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春三日志事
古人不逢范希文,今人却睹天水君。
白简何能避绿盭,一丝力欲回千钧。
自从圣主赐环后,海内洗足趋龙门。
争嘘舌津闰月旦,旋窃眼色为风云。
致君尧舜在早晚,慎莫便使巢由闻。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即农历正月。
- 范希文: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 天水君:指当时的某位重要人物,具体指代不明。
- 白简:古代用来书写的白色竹简或木简,此处比喻清廉正直的官员。
- 绿盭:绿色的丝带,古代官员的服饰,此处指权贵。
- 千钧:古代重量单位,一钧为三十斤,千钧比喻极重的责任或力量。
- 赐环:古代官员被贬后,皇帝赐予环佩以示召回,此处指被召回朝廷。
- 洗足:比喻准备行动,此处指准备进入朝廷。
- 龙门:古代科举考试的场所,也比喻高官显贵的地位。
- 嘘舌津闰月旦:形容人们争相议论,闰月旦指闰月的初一,比喻时间特殊。
- 窃眼色:偷偷使眼色,指暗中传递信息或意图。
- 风云:比喻权势和地位的变迁。
- 致君尧舜:使君主达到尧舜那样的治世,比喻辅佐君主达到理想的政治状态。
- 巢由:指隐居的人,此处可能指隐士或不问世事的人。
翻译
古人未能遇到范仲淹,而今人却能见到天水君。 即使手持白简,又怎能避开权贵的绿丝带,一丝之力欲挽回千钧重任。 自从圣明的君主赐予环佩召回后,海内的人们都准备进入朝廷,渴望登上龙门。 人们争相议论,暗中传递眼色,以期待权势和地位的变迁。 使君主达到尧舜那样的治世,就在早晚之间,切莫让隐居的人得知。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名臣范仲淹与当时重要人物天水君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清廉官员与权贵之间斗争的看法。诗中“白简何能避绿盭,一丝力欲回千钧”描绘了清廉官员在权贵面前的无奈与坚持。后文则反映了朝廷中的政治斗争和人们对权势的渴望,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辅佐君主达到理想政治状态的期望,以及对隐士可能对此不闻不问的担忧。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反映了明代士人对政治现实的深刻洞察和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