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晋祠同声会集得疏字韵
风壤瞻唐本,山祠阅晋馀。
水亭开帟幕,岩榭引簪裾。
地绿苔犹少,林黄柳尚疏。
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
翰苑声何旧,宾筵醉止初。
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风壤:风土,指一个地方的自然环境和风俗习惯。
- 瞻:仰望。
- 唐本:唐朝的根基或起源。
- 山祠:山中的祠堂或庙宇。
- 阅:经历,见证。
- 晋馀:晋朝的遗迹或余韵。
- 帟幕:帐幕,这里指搭建在水亭上的帐篷。
- 岩榭:建在岩石上的亭子。
- 簪裾:古代官员的服饰,这里借指参加集会的人。
- 地绿:地上的绿色植物。
- 林黄:林中的黄色叶子,指秋天。
- 菱苕:菱角和苇苕,水生植物。
- 皎镜:明亮的镜子,比喻水面平静如镜。
- 金碧:金色和碧色,指华丽的色彩。
- 澄虚:清澈透明,指天空或水面。
- 翰苑:翰林院,这里指文人聚集的地方。
- 宾筵:宾客的宴席。
- 醉止初:刚开始醉意。
- 中州:中原地区。
- 辽雁:辽地的雁,古代有雁传书的说法。
- 系边书:系在雁足上的书信,指传递边疆的消息。
翻译
在春日的晋祠,我们仰望着唐朝的根基,山中的祠堂见证了晋朝的余韵。水亭上搭建着帐幕,岩石上的亭子引来了穿着官服的宾客。地上绿色的苔藓还不多,林中的黄叶尚稀疏。菱角和苇苕在如镜的水面上生长,金色和碧色的光彩照亮了清澈的天空。在翰林院这样的文人聚集地,宾客们的宴席刚开始有了醉意。中原地区有辽地的雁,希望能为我们传递边疆的消息。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春日晋祠的景色和集会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晋祠的历史韵味。诗中“菱苕生皎镜,金碧照澄虚”一句,以镜喻水,以金碧形容色彩,形象生动,意境优美。结尾提及“中州有辽雁,好为系边书”,不仅增添了诗的历史感,也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消息的关切,体现了诗人的爱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