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华山访隐者经仙人石坛

· 李益
三考四岳下,官曹少休沐。 久负青山诺,今还获所欲。 尝闻玉清洞,金简受玄箓。 夙驾升天行,云游恣霞宿。 平明矫轻策,扪石入空曲。 仙人古石坛,苔绕青瑶局。 阳桂凌烟紫,阴萝冒水绿。 隔世闻丹经,悬泉注明玉。 前惊羽人会,白日天居肃。 问我将致辞,笑之自相目。 竦身云遂起,仰见双白鹄。 堕其一纸书,文字类鸟足。 视之了不识,三返又三复。 归来问方士,举世莫解读。 何必若蜉蝣,然后为局促。 鄙哉宦游子,身志俱降辱。 再往不及期,劳歌叩山木。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三考:古代官吏考绩制度,指三次考核。
  • 四岳:古代中国传说中的山名,代表四方。
  • 官曹:官府的部门。
  • 休沐:休息沐浴,指官员休假。
  • 青山诺:对隐居山林的承诺。
  • 金简:金质的简牍,古代用于记载重要文书。
  • 玄箓:神秘的符箓,道教中用于修炼的秘籍。
  • 夙驾:早起驾车。
  • 云游:指道士四处游历修炼。
  • 恣霞宿:随意在霞光中休息。
  • 矫轻策:挥动轻便的鞭子。
  • 扪石:触摸石头。
  • 空曲:幽深曲折的地方。
  • 青瑶局:青色的玉石棋盘。
  • 阳桂:向阳的桂树。
  • 阴萝:阴暗处的藤萝。
  • 隔世:超越尘世。
  • 丹经:道教炼丹的经书。
  • 悬泉:瀑布。
  • 明玉:清澈如玉的水。
  • 羽人:道士,指修炼成仙的人。
  • 白日天居:白天在天上居住。
  • 竦身:挺直身体。
  • 白鹄:白色的天鹅。
  • 纸书:写在纸上的文字。
  • 鸟足:像鸟脚印的文字。
  • 蜉蝣:一种朝生暮死的昆虫,比喻短暂的生命。
  • 局促:狭窄,不自由。
  • 宦游子:在外做官的人。
  • 身志:身体和志向。
  • 降辱:降低身份,受到侮辱。
  • 劳歌:辛苦地唱歌。

翻译

经过三次考核,我在四岳之下,官府的工作让我很少有休息的时间。长久以来,我背负着对隐居山林的承诺,现在终于得以实现我的愿望。曾听说玉清洞中有金简记载着玄妙的符箓,我早起驾车升天,云游四方,随意在霞光中休息。

天亮时,我挥动轻便的鞭子,触摸石头进入幽深曲折的地方。仙人的古石坛上,青苔环绕着青色的玉石棋盘。向阳的桂树在烟雾中显得紫色,阴暗处的藤萝在水边显得绿色。超越尘世,我听到了关于炼丹的经书,瀑布的水清澈如玉。

突然,我惊讶地看到一群道士,他们在白天在天上居住,显得庄严肃穆。我问他们是否可以致辞,他们微笑着互相看着。我挺直身体,云雾随之升起,仰望天空,看到两只白色的天鹅。其中一只天鹅掉下一张纸,上面的文字像鸟脚印一样。我看了又看,三次返回又三次重复,但仍然不认识。

回到尘世,我问方士,但全世界没有人能解读这些文字。何必像蜉蝣那样短暂,然后感到生命的局促呢?我鄙视那些在外做官的人,他们的身体和志向都受到了侮辱。再次前往已经来不及,我只能辛苦地唱歌,叩击山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李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诗中,李益通过描述自己进入华山访隐者的经历,表达了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尘世的超脱。诗中的仙人石坛、阳桂阴萝、悬泉明玉等意象,构建了一个神秘而美丽的仙境,与尘世的喧嚣形成鲜明对比。诗人通过对比,表达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对现实的不满。

李益

李益

李益,唐代诗人,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洛阳。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以边塞诗作名世,擅长绝句,尤其工于七绝。 ► 16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