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池州牧

池阳今日似渔阳,大变凶年作小康。 江路静来通客货,郡城安后绝戎装。 分开野色收新麦,惊断莺声摘嫩桑。 纵有逋民归未得,远闻仁政旋还乡。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池阳:指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
  • 渔阳:古代地名,这里比喻为和平繁荣之地。
  • 凶年:指灾荒之年。
  • 小康:指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
  • 江路:指江边的道路。
  • 客货:旅客和货物。
  • 郡城:指池州城。
  • 戎装:军装,这里指战争。
  • 野色:田野的景色。
  • 新麦:新收获的麦子。
  • 莺声:黄莺的叫声。
  • 嫩桑:嫩绿的桑叶。
  • 逋民:逃亡的百姓。
  • 仁政:指好的政治措施。

翻译

池州今天如同和平繁荣的渔阳,从灾荒之年转变为社会安定、人民生活相对富裕的小康状态。江边的道路平静,旅客和货物可以顺利通行,池州城安定后,战争的痕迹也消失了。田野的景色中,人们正在收获新麦,黄莺的叫声被摘取嫩绿桑叶的声音惊断。即使有些逃亡的百姓还未归来,但听到远方传来的仁政消息,他们也将很快回到家乡。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池州从灾荒到安定的转变,通过对比“凶年”与“小康”,展现了社会的进步与人民的幸福。诗中“江路静来通客货”和“郡城安后绝戎装”具体描绘了池州的和平景象,而“分开野色收新麦”和“惊断莺声摘嫩桑”则生动地表现了田园的宁静与丰收。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仁政的向往和对百姓归乡的期盼,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和谐与人民安乐的深切关怀。

杜荀鹤

杜荀鹤

杜荀鹤,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石台县贡溪乡杜村)人。晚唐诗人。相传为杜牧已出之妾所生,排行第十五,故称杜十五。幼好学。四十六岁才中进士。五代梁太祖(朱温)时,授员外郎、知制诰;最后任翰林学士,仅五日而卒,恃强胡为。工于诗,有“风暖鸟声碎,日高光鼎重”之句。天佑初卒。著有《唐风集》三卷,顾云为之序,“其壮语大言,则决起逸发,可以左揽工部袂,右拍翰林肩。”。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杜苟鹤体”。 ► 33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