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俞子旦领教南还兼讯其弟季郎

都门送别转凄其,正是榴花照眼时。 曲以调高多骇俗,官从毡冷未妨诗。 滞留愧我仍浮梗,归去怜君有稐篪。 为问池塘春梦好,故人曾不入相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榴花(liú huā):指石榴花,形容红艳如火。 调高(diào gāo):指音调高亢。 毡(zhān):古代一种毛织品,用来铺地或做衣物。 浮梗(fú gěng):比喻不知深浅,轻浮不实。 稐篪(lún chí):一种古代乐器,类似笛子。

翻译

在都城的门口送别,心情转为凄凉,此时正是石榴花红艳如火的时候。音调高亢的曲调多让人感到惊讶,官员们身着毡衣冷冷清清,却无碍于我吟诗作对。留恋都城,我感到惭愧仍然留连不舍,而你归去的路上,我心疼你要背负着稐篪。想问问池塘里的春梦是否美好,故人啊,你曾经不曾想起过我这份相思之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都城送别朋友的情景,通过描绘榴花红艳、音调高亢、官员冷清等细节,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凄凉和留恋之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别离的无奈之情。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值得细细品味。

李孙宸

明广东香山人,字伯襄。万历四十一年进士。教习庶吉士。崇祯间官至南京礼部尚书。性孝友廉介。诗祖《三百篇》,书法祖魏晋,草篆隶楷皆工。有《建霞楼集》。 ► 12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