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斋诗
七日混沌离,穿凿争七窍。硕果一失仁,百体俱弗肖。
巧诈日横生,售朴至深溺。圣人忧世心,世变若愿燎。
安得至木资?与世作津桥。学斋取木名,众巧不同调。
回愚与参鲁,入室得道要。岂是灰槁人,灭心比灭爝。
君看记须鸡,人方诋不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混沌(hùn dùn):古代传说中指世界开辟前元气未分、模糊一团的状态。
- 穿凿:凿通,这里指人为地改变自然状态。
- 七窍:指人体头部的七个孔,即两眼、两耳、两鼻孔和口。
- 硕果:大的果实,比喻重要的成果或人物。
- 失仁:失去仁德。
- 百体:指身体的各个部分。
- 弗肖:不像,不相似。
- 巧诈:巧妙的欺诈。
- 横生:广泛出现。
- 售朴:出售朴实无华的东西。
- 深溺:深深地沉溺。
- 世心:世人的心态。
- 世变:社会的变化。
- 愿燎:愿意燃烧,比喻愿意为改变社会而努力。
- 至木资:至高的木材,比喻至高的智慧或才能。
- 津桥:渡口和桥梁,比喻连接不同事物的媒介。
- 学斋:学习的地方。
- 众巧:众多的巧妙之处。
- 不同调:不和谐,不一致。
- 回愚:使愚笨的人回归正道。
- 参鲁:参与鲁钝,指参与并理解简单朴素的事物。
- 入室:比喻深入学习或理解。
- 道要:道的要领。
- 灰槁:像灰烬一样干枯,比喻心灰意冷。
- 灭爝(miè jué):熄灭的火把,比喻失去希望。
- 记须鸡:记住鸡的样子,比喻记住事物的本质。
- 诋不鹞:诋毁不像鹞鹰的人,比喻不理解或贬低与自己不同的人。
翻译
七日之内,混沌状态被打破,人们争相凿开七窍。一旦失去了仁德,身体的各个部分都不再相似。巧妙的欺诈广泛出现,朴实无华的东西被深深地沉溺。圣人忧虑世人的心态,社会的变化如同愿意燃烧的火焰。如何得到至高的智慧?与世界建立连接的桥梁。学习的地方取名为“木斋”,众多种巧妙之处却不和谐。使愚笨的人回归正道,参与并理解简单朴素的事物,深入学习道的要领。岂能是心灰意冷的人,失去希望如同熄灭的火把。记住鸡的样子,人们却诋毁不像鹞鹰的人。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寓言的形式,探讨了社会道德和人性的问题。诗人以“混沌离”和“穿凿争七窍”为喻,批评了人们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破坏自然和谐的行为。诗中“硕果一失仁,百体俱弗肖”强调了仁德的重要性,一旦失去仁德,人就会变得面目全非。诗人呼吁回归朴实,反对巧诈,表达了对社会道德沦丧的忧虑。最后,诗人通过“学斋”和“道要”的意象,提出了通过学习和理解来重建社会道德的希望。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和批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