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上赋

萝洞兰烟绕烛微,三更三点妓成围。 鱼吹绿酒常双跃,雁列瑶筝不独飞。 隔座送阄喧中射,当筵呼掺促更衣。 鸡鸣乐极翻悽断,阙月纤纤照影归。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萝洞:指藤萝覆盖的洞口,这里形容环境幽雅。
  • 兰烟:兰花的香气,这里形容宴会的氛围。
  • 三更三点:古代时间表示法,三更即夜晚11点到1点,三点即夜晚12点。
  • 鱼吹绿酒:形容鱼儿在酒中跃动,如同吹动绿酒。
  • 雁列瑶筝:雁群排列,比喻筝弦整齐,瑶筝即美玉制成的筝。
  • 送阄:古代宴会中的一种游戏,通过抽签决定胜负。
  • 呼掺:呼唤伴奏。
  • 更衣:更换衣服,这里指宴会中的舞蹈表演。
  • 阙月:指宫殿前的月亮,这里形容月光明亮。
  • 纤纤:形容月亮细小而明亮。

翻译

藤萝覆盖的洞口,兰花的香气缭绕着微弱的烛光,夜晚三更时分,妓女们围成一圈。鱼儿在绿酒中双双跃动,仿佛吹动着酒面;雁群排列整齐,如同筝弦,却只有一只雁不飞。隔着座位进行送阄游戏,喧闹中射中目标;在宴席上呼唤伴奏,催促着更换衣服进行表演。鸡鸣时分,乐曲达到高潮,却突然感到凄凉断绝;宫殿前的月亮细小而明亮,照着身影归去。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一个夜晚宴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宴会的热闹与凄凉。诗中“萝洞兰烟”、“鱼吹绿酒”等词句,以自然景物和动物为喻,巧妙地描绘了宴会的氛围和动态。而“鸡鸣乐极翻悽断”则突显了乐极生悲的情感转折,表达了诗人对宴会繁华背后的感慨。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展现了杨维桢独特的艺术风格。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