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日过无住庵因留题鉴上人半云轩

我访东山丞相谱,因过南墅半云寮。 雉栖薜荔都苍墓,鳌补夫容大士桥。 万岁藤枝神蜕杖,三花树子瘿为瓢。 老僧好事兼好客,时作远公莲社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东山丞相谱:指东晋时期的丞相谢安的家族谱系,谢安曾在东山隐居,故称“东山丞相”。
  • 南墅:指南面的别墅或住所。
  • 半云寮:形容住所高耸,仿佛半在云中。
  • 雉栖薜荔:雉鸟栖息在薜荔藤上。雉(zhì),一种鸟;薜荔(bì lì),一种藤本植物。
  • 都苍墓:地名,具体位置不详。
  • 鳌补夫容大士桥:鳌(áo),传说中的大海龟;夫容大士桥,可能是指某座桥的名字。
  • 万岁藤枝:形容藤枝茂盛,象征长寿。
  • 神蜕杖:指用藤枝制成的杖,寓意神奇变化。
  • 三花树子:指树上的果实或花朵。
  • 瘿为瓢:瘿(yǐng),树瘤;瓢,用来舀水或盛东西的器具。这里指用树瘤制成的瓢。
  • 远公莲社:远公,指东晋高僧慧远;莲社,慧远在庐山创立的佛教社团。

翻译

我寻访东山丞相谢安的家族谱系,偶然经过南面别墅的半云寮。 雉鸟栖息在薜荔藤上,都苍墓旁,鳌补夫容大士桥横跨水面。 万岁藤枝茂盛如神蜕杖,三花树上的果实被制成瓢。 老僧既好事又好客,时常像远公那样召集莲社。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诗人杨维桢在寻访历史遗迹时的所见所感。诗中通过对东山丞相谱、南墅半云寮等历史与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追忆和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同时,诗中提到的老僧好事兼好客,时作远公莲社招,也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佛教文化的尊重。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元代诗歌的特色。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