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钗曲

扶风女,行如有㜪,貌如钟离春。三十不肯嫁,独识五噫君。 荆钗服终身,井臼操必亲。举案上食如大宾。如何会稽守,糟糠告去如市人。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荆钗:用荆条制成的发钗,比喻简朴的生活。
  • 扶风女:指来自扶风(今陕西省扶风县)的女子。
  • 有㜪:有德行。
  • 钟离春:古代美女,此处比喻女子的美貌。
  • 五噫君:指有五种美德的君子。
  • 井臼:指家务劳动。
  • 举案:举起食案,表示恭敬。
  • 大宾:尊贵的客人。
  • 会稽守:指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的官员。
  • 糟糠:指贫贱时的妻子。

翻译

扶风的女郎,行为端庄有德,容貌美丽如钟离春。三十岁仍不愿出嫁,只认识那位具有五种美德的君子。她用荆钗作为装饰,一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亲自操持家务。在用餐时,她举起食案,对待丈夫如同尊贵的客人。为何会稽的官员,却像市井之人一样,抛弃了与他共度贫贱的妻子。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扶风女与会稽守的行为,赞美了扶风女的贞洁与美德,同时批评了会稽守的忘恩负义。诗中,扶风女的形象被塑造得高尚而坚定,她不仅貌美如古代美女钟离春,更有着坚守贞操和简朴生活的品质。而会稽守则被描绘为一个背弃糟糠之妻的市侩之人,形成了鲜明的道德对比。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美德的推崇和对道德沦丧的批判。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