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陶渊明漉酒图

义熙老人羲上人,一生嗜酒见天真。 山中今日新酒熟,漉酒不知头上巾。 酒醒乱发吹骚屑,架上乌纱洗糟糵。 客来忽怪头不冠,巾冠岂为我辈设。 故人设具在道南,老人一笑猩猩贪。 东林法师非酒社,攒眉入社吾何堪。 家贫不食檀公肉,肯食刘家天子禄。 颓然径醉卧坦腹,笑尔阿弘来奉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义熙:东晋安帝的年号,此处指陶渊明生活的时代。
  • 老人羲上人:指陶渊明,羲上人是对他的尊称。
  • 嗜酒:特别喜欢喝酒。
  • 天真:本性自然,不受礼俗拘束。
  • 漉酒:过滤酒。
  • 头上巾:头巾,古代男子用来束发的布巾。
  • 骚屑:形容头发散乱的样子。
  • 乌纱:乌纱帽,古代官员的帽子。
  • 糟糵:酒糟,酿酒后剩下的渣滓。
  • 巾冠:头巾和帽子,代指官职或礼仪。
  • 猩猩贪:比喻人贪杯。
  • 东林法师:指慧远,东晋时期的高僧,曾在庐山东林寺创立白莲社。
  • 攒眉:皱眉,表示不满或不悦。
  • 酒社:饮酒的社团。
  • 檀公肉:指檀道济的肉,檀道济是南朝宋的将领,被杀后其肉被分食,此处比喻不愿吃的东西。
  • 刘家天子禄:指刘宋王朝的俸禄,此处表示不愿为官。
  • 颓然:形容人精神不振或身体疲倦的样子。
  • 阿弘:可能是指某位具体的人物,具体身份不详。

翻译

义熙时代的老人陶渊明,一生特别喜欢喝酒,展现了他本性的自然。山中今天新酿的酒成熟了,他在过滤酒时竟然忘了头上的头巾。酒醒后,头发散乱,他索性用架上的乌纱帽来清洗酒糟。客人来了,看到他不戴头冠,感到奇怪,但他认为头冠岂是为我们这样的人准备的。老朋友在道南设宴,老人一笑,像猩猩一样贪杯。东林寺的法师并不加入酒社,他皱眉加入酒社,我怎能忍受。家贫不吃檀道济的肉,也不肯吃刘家天子的俸禄。疲倦地直接醉倒,露出腹部,笑着看阿弘来侍奉足。

赏析

这首作品描绘了陶渊明放浪形骸、不拘礼节的生活态度,以及他对官场和世俗的不屑。诗中通过“漉酒不知头上巾”、“架上乌纱洗糟糵”等生动细节,展现了陶渊明随性而为的生活方式。同时,通过对比东林法师的严肃与自己的放纵,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礼教的批判。最后,以“颓然径醉卧坦腹”的形象,传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自在逍遥的人生态度。

杨维桢

杨维桢

元明间浙江山阴人,字廉夫,号铁崖,晚号东维子。元泰定帝泰定四年进士。授天台县尹,累擢江西儒学提举。因兵乱,未就任,避居富春山,迁杭州。张士诚累招不赴。以忤元达识丞相,再迁居松江。东南才俊之士登门拜访者,殆无虚日。明洪武三年,召至京师,旋乞归,抵家即卒。维桢诗名擅一时,号铁崖体。善吹铁笛,自称铁笛道人。有《东维子集》、《铁崖先生古乐府》等。 ► 93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