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壑行
岭南三月桐未华,柳才生发青鬖髿。
緤布欲裁无棉絮,冷淘欲作无槐芽。
雨多天乔皆烂死,一春花蘤失红紫。
水潦不忧却忧旱,春雨未应逢甲子。
农夫奔走争祈晴,吉贝豆苗伤已矣。
已过清明十馀日,苦寒尚与龙荒似。
餐眠谁问浣花翁,一日素书三四纸。
抵死饥寒不忍言,甘心沟壑今如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桐(tóng):指桐树,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树木。
- 鬖髿(sǎn sī):古代男子发饰。
- 緤(yè):古代一种细薄的丝织品。
- 絮(xù):棉絮,棉花的绒毛。
- 淘(táo):洗涤。
- 槐(huái):槐树。
- 芽(yá):植物的新芽。
- 花蘤(huā rú):花瓣凋谢。
- 水潦(liáo):洪水。
- 乔(qiáo):高大。
- 红紫:红色和紫色。
- 甲子(jiǎ zǐ):古代干支纪年法中的一个年号。
- 吉贝(jí bèi):古代一种植物。
- 龙荒(lóng huāng):指荒凉的地方。
- 浣花翁(huàn huā wēng):指善于写作的老人。
翻译
岭南的三月,桐树还未开花,柳树刚刚抽出嫩绿的发饰。细薄的绸布要裁剪却没有棉絮,洗涤时想要用槐树的新芽却无从取得。雨水过多导致天乔(高大的树木)都烂死了,整个春天花瓣凋谢失去了红色和紫色。洪水泛滥不担心,反而担心旱灾,春雨还未来临就已经过了甲子年。农夫们奔波忙碌祈求晴天,吉贝豆苗已经受损。清明节过去十几天,严寒依旧像龙荒一般荒凉。饭食和睡眠谁来问问那位擅长写作的老人,一天里只写了三四张纸。忍受着饥饿和寒冷却不愿言语,心甘情愿地生活在这样的沟壑之中。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农民在岭南地区春天的艰辛生活。诗中通过描写自然现象和农民的生活状态,展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深刻关注和同情。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对比手法,表现了农民在自然灾害和生活困境中的坚韧和无奈。整体氛围忧郁而真实,让人感受到生活的艰辛和无奈,体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的真挚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