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答晋江郭君章君章祖都宪介庵先生乙酉主试吾粤先君列第七人先君殉节于丁亥先生殉节于戊子先后赠大司马君章以先生未归窀穸来粤求助世旧之感情见乎辞二首

轻暖轻寒不定天,壁苔阶草绿相缘。 穷居闭户无三月,积雨凝阴又半年。 剑到合时先见气,玉当埋处自生烟。 忠臣窀穸今犹未,末俗能无一慨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次答:应答别人的诗作。
  • 晋江:地名,今福建省晋江市。
  • 郭君章:人名,诗中的对话者。
  • 都宪:古代官职名,指都察院的官员。
  • 乙酉:干支纪年,此处指特定年份。
  • 吾粤:我广东,诗人自称。
  • 先君:对已故父亲的尊称。
  • 殉节:为忠于信仰或原则而牺牲生命。
  • 戊子:干支纪年,此处指特定年份。
  • 大司马:古代官职名,相当于军事最高长官。
  • 窀穸(zhūn xī):墓穴,指安葬。
  • 末俗:指衰败的风俗或社会风气。
  • 慨然:感慨的样子。

翻译

在轻暖轻寒不定的天气中,墙壁上的苔藓与阶前的草绿相互映衬。我孤独地居住在这里,闭门不出已有三个月,长时间的积雨和凝阴又持续了半年。宝剑在合时会先显现出气息,玉石被埋藏之处自然会生出烟雾。忠臣的墓穴至今尚未安葬,面对这衰败的风俗,我怎能不感到一丝感慨。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对忠臣未得安葬的深切感慨。诗中“剑到合时先见气,玉当埋处自生烟”运用象征手法,表达了忠臣虽逝,但其精神永存。结尾的“忠臣窀穸今犹未,末俗能无一慨然”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忠臣未得安葬的遗憾和对时俗的无奈感慨,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对忠义精神的崇敬。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