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秦纪

谤声易弭怨难除,秦法虽严亦甚疏。 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谤声:指责的声音。
  • (mǐ):消除,停止。
  • 秦法:指秦朝的法律。
  • 孺子:小孩子,这里指张良。
  • 未烧书:指秦朝焚书坑儒时未被烧毁的书籍。

翻译

指责的声音容易消除,但人们的怨恨却难以根除,秦朝的法律虽然严厉,但实际上也存在很多漏洞。在半夜的桥边,有人呼唤着张良,人间还有未被秦朝烧毁的书籍。

赏析

这首作品通过对比秦法的严厉与疏漏,以及人间未被烧毁的书籍,表达了作者对秦朝统治的不满和对知识的珍视。诗中“谤声易弭怨难除”一句,深刻揭示了秦朝高压统治下人民的怨恨难以消除的现实。而“夜半桥边呼孺子,人间犹有未烧书”则寓意着即使在严酷的统治下,知识和智慧依然得以传承,表达了作者对文化传承的坚定信念。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