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张方伯枢侯二首

无成六十鬓萧萧,折柬空劳使者招。 古寺疏钟陪永日,清斋长烛语良宵。 野人且可论三祝,倦鸟何堪问九霄。 愧乏嘉言供采择,平生踪迹是刍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无成六十鬓萧萧:无成,没有成就;六十,指年龄;鬓萧萧,鬓发稀疏。
  • 折柬:柬,信件;折柬,即折叠的信件。
  • 使者:传递消息或命令的人。
  • 古寺疏钟:古寺,古老的寺庙;疏钟,稀疏的钟声。
  • 永日:长日,整天。
  • 清斋长烛:清斋,素食斋戒;长烛,长夜的蜡烛。
  • 良宵:美好的夜晚。
  • 野人:指隐居山野的人。
  • 三祝:古代祭祀时,祝官向神灵三次祝告,以求福祉。
  • 倦鸟:疲惫的鸟。
  • 九霄:天空的最高处,比喻极高的地位或境界。
  • 嘉言:美好的言语。
  • 采择:选择,采用。
  • 平生踪迹:一生的事迹。
  • 刍荛:chú ráo,割草打柴的人,比喻地位低微。

翻译

年已六十,却无所成就,鬓发稀疏;接到折叠的信件,空劳使者前来召唤。 在古寺中,稀疏的钟声陪伴着漫长的日子;在清斋中,长夜的蜡烛下,与良宵交谈。 作为山野之人,尚且可以讨论三次祝告之事;作为疲惫的鸟,怎能问及九霄云外的高远之事。 惭愧没有美好的言语可供选择,一生的事迹不过是割草打柴的平凡。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年老无成、生活清贫的感慨。诗中,“无成六十鬓萧萧”一句,直抒胸臆,透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功业未就的无奈与哀愁。后文通过“古寺疏钟”、“清斋长烛”等意象,描绘了诗人清静而孤寂的生活状态。最后两句“愧乏嘉言供采择,平生踪迹是刍荛”,则进一步以自谦之词,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平凡一生的认识和接受。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展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超然物外的人生态度。

陈恭尹

陈恭尹

明末清初广东顺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峰,号独漉。陈邦彦子。以父殉难,隐居不仕,自号罗浮半衣。诗与屈大均、梁佩兰称岭南三家。有《独漉堂集》。 ► 190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