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房夜坐

说到死生处,令人羡出家。 法身终不坏,浊世自无涯。 梵夹金销字,经帘彩散花。 拥炉待月上,溶雪煮春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法身:指佛的真身,这里泛指佛性或佛法。
  • 浊世:混浊、混乱的尘世。
  • 梵夹:指用板夹将贝叶经或佛经夹起来的书籍形式,这里泛指佛经。(“梵”读作“fàn”)
  • 溶雪:融化的雪水。

翻译

当谈到生死的问题时,让人羡慕出家人的生活。 佛法之身终究不会损坏,混浊的世间却没有尽头。 佛经上的金字闪耀着光芒,经帘上仿佛彩花散落。 拥着炉火等待月亮升起,用融化的雪水煮春天的茶芽。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僧房夜坐情景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佛法的敬仰和对尘世的思考。诗的开头,诗人提到生死这一深刻的话题,认为出家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生死,体现了对出家人超脱境界的羡慕。接下来,诗人强调佛法的永恒和尘世的纷扰,形成鲜明对比。然后,通过对梵夹和经帘的描写,展现出僧房的神圣与宁静。最后,诗人描绘了拥炉待月、溶雪煮茶的场景,富有生活情趣,也表现出一种宁静淡泊的心境。整首诗意境幽深,语言简洁,巧妙地将对佛法的感悟与对生活的热爱融合在一起,给人以深思和美感。

郑思肖

郑思肖

宋末元初诗人、画家,福州连江(今福建连江县)人,字所南,号忆翁,一号三外野人。少为太学上舍生,应博学宏词科。元兵南下,痛国事日非,叩阙上书,不报。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苏州),寄食城南报国寺。坐卧未尝北向,闻北语则掩耳走,誓不与北人交接。善诗。工墨兰。自易代后,所画的兰花,花多叶稀,不画土根。卒年七十八。其诗多表现怀念故国的浓厚感情,真挚动人。有诗集《心史》,旧无传本,明末得自苏州承天寺井中,有铁函封缄,世称“铁函心史”。另有《郑所南先生文集》、《所南翁一百二十图诗集》等。 ► 39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