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洞

· 姚燮
一舌转法轮,一睫具大千。 妙境造诸极,自非言可诠。 离尘有圜石,俯顶突过前。 苍根老檀树,挟势相蜷连。 偻行出其下,触气芝菌鲜。 仰惊万仞势,一落当吾肩。 古苔厚三尺,蹴之疑薄棉。 腕底华鬘云,尽作楼台悬。 楼台百二门,面面皆有天。 一天一世界,随界开白莲。 此莲非佛种,亦非凡世妍。 跨凤掇其英,触手成古烟。 不知此身轻,已置莲叶巅。 风来颇愁折,其下龙所渊。 眼摄列缺车,扬火驱铿鼘。 遂使布金地,糜碎无寸全。 吾意造诸幻,直破混沌先。 似兹结构奇,知巧难凿穿。 天心好神诡,得毋元气镌。 寂外守中拙,庶希龟鹤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法轮:佛教语,佛说法,如车轮转动不停,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邪恶,故喻为法轮。这里想象法华洞如说法的法轮转动。
  • 一睫具大千大千(dà qiān),即大千世界,佛教用语,指广阔无边的世界。意思是一根睫毛般细微处似乎能容纳整个世界,形容奇妙之极。
  • (quán):解释,说明。
  • 离尘:远离尘世,这里指洞内超脱尘世的地方。
  • 圜石(yuán),同“圆”,圆形的石头。
  • 偻行(lǚ xíng):弯腰行走。
  • 华鬘(huá mán):佛教指装饰佛身的璎珞之类。这里借指洞内奇妙的光影像华鬘一样。
  • (duō):拾取,摘取。
  • 列缺:神话中称闪电之神。
  • 铿鼘(kēng yuān):形容声音宏大。

翻译

仿佛有舌头转动着佛法的车轮,一根睫毛好似容纳了广阔的世界。这奇妙的境界达到了极致,自然不是言语能够解释清楚的。 远离尘世之处有一块圆圆的石头,俯身抬头看它突出在前。古老苍劲的檀树根部,挟着气势相互卷曲连接。 我弯腰在其下行走,所接触到的气息中芝菌鲜美。仰头惊叹那万丈之势,似乎要朝我肩膀压落下来。 古老的苔藓厚达三尺,用脚踩上去就像踩到薄薄的棉花。手腕间仿佛有华鬘般的云彩,全部像楼台一样悬挂着。 这楼台有一百零二道门,每一面都有天空。每一处天空便是一个世界,随着不同世界绽放着白莲。 这些白莲不是佛所种下,也不是凡间普通的娇艳之花。骑着凤凰去采摘它的花朵,一触碰就化成古老的烟气。 不知不觉感觉自身轻盈,仿佛已置身莲叶顶端。风轻轻吹来,还担心莲花被吹折,莲花下面是龙居住的深渊。 双眼好像能摄取闪电之车,绽放火花驱赶发出宏大声响之物。于是使得那如同布满黄金的土地,破碎得没有一寸完整。 我心中想象构造出诸多奇幻之景,好像在混沌初开之时就已存在。像这样奇特的结构,纵是智慧精巧也难以洞察。 上天的心思喜好神奇诡秘,莫非是老天爷亲手镌刻而成。在寂静中坚守着内心的质朴笨拙,或许能像龟鹤一样延年益寿。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法华洞的奇妙景观,充满丰富而奇特的想象。开篇“一舌转法轮,一睫具大千” 以极度夸张和富有禅意的描写,奠定了全诗奇幻迷离的基调。诗人在描写洞内景象时,不论是 “离尘有圜石” 等对具体物象的刻画,还是 “古苔厚三尺” 展示出的奇妙质感,都生动独特。诗中用大量的想象融入神话、宗教元素,如凤凰、闪电之神等,使诗篇更具神秘色彩。后段由景入思,从对奇景的惊叹转到对上天造化神奇的思索以及自身心境的感悟,表达出对自然神奇和自身精神追求的深刻理解。整体上,诗歌展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超凡的想象和深邃的哲学思考。

姚燮

姚燮

清浙江镇海人,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道光十四年举人。遍读经史百家及道藏、释典,诗词、骈体文皆闻于时,又擅丹青,尤工墨梅。诗篇反映鸦片战争时情事,悲愤激昂。又著《今乐考證》,为研究戏曲史重要资料。集名《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 39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