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岩山绝顶望太湖

灵岩山正当胥口,落日西南望太湖。 双岛如螺浮欲吐,片帆和鸟去俱无。 闲论往事何能说,不见高人试一呼。 慎勿近前波浪恐,大都奇绝在模糊。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灵岩山:山名,在苏州西南,上有灵岩寺等古迹。
  • 胥口:地名,太湖通吴淞江的口子。
  • 双岛如螺:将湖中两座岛屿比作田螺,形容其小巧可爱的模样。 (luó) :田螺。
  • 浮欲吐:仿佛浮在水面上将要吐出来,形象描绘出岛屿在湖中耸立的姿态。
  • 片帆和鸟去俱无:一片船帆随着飞鸟远去,最后都消失不见。
  • 高人:这里指古代的贤能之士。

翻译

灵岩山正好对着胥口,在落日时分向西南眺望太湖。那湖中两座小岛如同田螺浮在水面,仿佛要吐出来一般。一片孤帆随着飞鸟远去,渐渐消失得无影无踪。闲暇时谈论过去的往事,却不知从何说起;不见古代的贤能之士,真想试着呼喊一声,看看能否把他们唤起。可不能靠近湖边,生怕那汹涌的波澜,大概最奇妙绝伦之处就在这模糊朦胧的景致之中吧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灵岩山绝顶眺望太湖时所见到的壮丽景色,抒发了诗人对古今变迁的感慨。开篇点明地点与观景的时刻,“落日西南望太湖”奠定了全诗宏阔又略带寂寥的氛围。颔联通过“双岛如螺浮欲吐”和“片帆和鸟去俱无”对太湖景色展开细腻刻画,一动一静,将湖中的岛屿与远去的帆船飞鸟,描绘得生动逼真,展现出大自然的雄浑与辽阔。

颈联由景及情,诗人触碰着历史的尘埃,想起往昔种种却不知从何说起,呼喊古代高人的想法,暗示了当下知音难觅,对往昔的追怀以及对现实世界的某种怅惘跃然纸上。尾联不仅是对太湖波浪汹涌的现实描写,“慎勿近前”带着一丝小心翼翼,“大都奇绝在模糊”更是升华主旨,传递出一种生活与艺术中模糊之美,充满了悠远的哲学韵味和诗性智慧,耐人寻味。整首诗情景交融,画面感强,语言质朴却意境深远。

文徵明

文徵明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因官至翰林待诏,私谥贞献先生,故称“文待诏”、“文贞献”。为人谦和而耿介,宁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贤德而聘请他,文征明托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为岁贡生荐试吏部,授翰林待诏。他不事权贵,尤不肯为藩王、中官作画,任官不久便辞官归乡。留有《甫田集》。 文征明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与沈周共创“吴派”。在画史上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 ► 83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