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蔗谣

嗟我村民居瘠土,生计强半在农圃; 连阡种莳因地宜,甘蔗之利敌黍稌。 年来旱魃狠为灾,自春徂冬暵不雨; 晨昏抱瓮争灌畦,辛勤救蔗如救父。 救得一蔗值一文,家家喜色见眉宇。 岂料悍卒百十群,嗜甘不恤他人苦。 拔剑砍蔗如刈草,主人有言更触怒; 翻加谗蔑恣株连,拘系搒掠命如缕。 主将重违士卒心,豢而纵之示鼓舞; 仍劝村民绝祸根,尔不莳蔗彼安取! 百姓忍饥兵自静,此法简便良可诩; 因笑古人拙治军,秋毫不犯何其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强半:大半,大部分。
  • ****种莳(shì):栽种,种植。
  • ****敌黍稌(tú):比得上黍和稌(糯稻),意思是种植甘蔗的收益和种植黍、稌相当。敌,相当;黍,一种谷物;稌,糯稻。
  • ****旱魃(bá):传说中引起旱灾的怪物。
  • ****徂(cú):往,到。“自春徂冬”就是从春天到冬天。
  • ****暵(hàn):干旱。
  • 抱瓮:抱着水瓮浇地,形容劳作辛苦。
  • ****畦(qí):田园中分成的小区。
  • 刈(yì)草:割草。
  • 谗蔑:进谗言污蔑。
  • 恣株连:肆意牵连他人。
  • ****搒掠(péng lüè):笞击,拷打。
  • ****豢(huàn):喂养,这里指纵容。
  • ****诩(xǔ):夸耀。

翻译

可叹我村民居住在贫瘠的土地上,生活生计大部分依靠农田圃园。田地里根据适宜条件连片种植,种植甘蔗带来的收益能和黍稌相当。近年来旱魃肆虐酿成大灾害,从春天一直到冬天干旱无雨。村民们早晚抱着水瓮争抢着浇灌田地,这般辛勤地拯救甘蔗就如同拯救自己的父亲。好不容易救得一根甘蔗能值一文钱,家家眉宇间都露出喜悦之色。谁能料到来了百十群凶悍的士卒,他们贪图甘蔗甜头却丝毫不体恤别人的辛苦。拔出剑砍甘蔗就像割草一般随意,甘蔗的主人稍有言语更是引发他们的恼怒;甚至还肆意进谗言污蔑、牵连无辜,将人拘捕起来拷打,被打的人生命垂危只剩下一丝气息。主将难以违背士卒们的心意,纵容他们这种恶行来激励士气。还反过来劝村民要断绝祸根,说你们不种甘蔗他们又哪能来索取呢!让百姓忍受饥饿士兵自然就能安静,这种方法简单省事还值得夸耀;于是嘲笑古人治理军队太过笨拙,追求秋毫无犯实在是迂腐不切实际啊。

赏析

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一幅残酷的社会民生画卷。前半部分着重描写村民们在贫瘠土地上以种植甘蔗为生,却遭受旱灾,辛辛苦苦拯救甘蔗,展现出百姓生活的艰难与他们对生活的努力。后半部分笔锋一转,写凶悍的士卒对村民甘蔗的劫掠以及对村民的迫害,主将不但不加以制止,反而纵容,还蛮不讲理地让百姓断绝种植甘蔗来解决问题,将统治阶层的残暴、无脑与百姓的悲惨境遇刻画得淋漓尽致。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村民的辛苦与士兵的暴虐形成鲜明反差,同时以幽默却又饱含悲愤的笔触,批判了当时不合理的社会现象以及军队治理的腐败,表达了诗人对百姓深深的同情以及对黑暗社会的愤懑之情 。

卢若腾

卢若腾,清兵攻下金门、厦门。次年,遂与沈佺期等东渡,寓澎湖。病亟,遗命题其墓曰「有明自许先生之墓」。  卢氏风情豪迈,喜六书之学,于文学创作主张需有真实情感,最忌无病呻吟,宜「噫」自己心中之「气」,以直抒心志。尝自述:「丧乱以来,惊心骇目之事,层见?出,其足供诗料者多矣。」因此其诗颇能反映郑成功复台之艰难,披露郑军纪律不严,至骚扰掳掠百姓之事,以「诗史」观之,未尝不可。此外,卢氏闲退金门时,亦写下品茗、歌咏当地风土之诗篇,清新可诵。著作甚丰,惜多已佚。1959年于金门鲁王冢发掘《留庵文集》、《留庵诗集》、《岛噫诗》等。不过诗集中与台湾有关之作不多,或存于《岛噫诗》,或存于《留庵诗文集》内,前者目前可见版本有:(1)旧钞本八世胞侄孙卢德资重录(2)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台湾文献丛刊第二四五种,1968年。(3)台北大通书局,台湾文献史料丛刊,1984年。(4)南投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台湾历史文献丛刊‧诗文集类。第二种系根据旧钞本勘校,另加《留庵文选》一卷(序十、书二、疏十、露布一、传一);而第三、四种又悉据第二种版本。《留庵诗文集》系1969年由金门县文献委员会出版,依据林策勋抄寄作品二十馀首及其他书籍著录而得,其中部分作品乃《岛噫诗》所无。唯其中〈澎湖文石歌〉、〈澎湖〉、〈金鸡晓霞〉三首诗应为钱琦之作。(许俊雅、黄美娥撰) ► 1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