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王监簿民瞻南归

潮头打云云不留,月波泼窗窗欲流。 夜寒报晴岂待晓,天公端为卢溪老。 卢溪在山不知年,卢溪出山即日还。 黄纸苦催得高卧,青霞成癖谁能那。 诏谓先生式国人,掉头已复烟林深。 路旁莫作两疏看,老儒不用橐中金。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王监簿民瞻:王民瞻,曾任监簿一职,杨万里之友。
  • 月波:月光下的水波。
  • :特地、特意。
  • 卢溪老:指王民瞻,因其居住在卢溪。
  • 黄纸:代指朝廷的诏书,因诏书用黄纸书写 。
  • 高卧:安卧;悠闲地躺着。这里指辞官隐居。
  • 青霞成癖:形容热爱自然山水,像有癖好一样。青霞,指山林、美景。
  • 那(nuó):奈何,这里是“改变”的意思 。
  • 式国人:为国人表率。式,榜样、表率。
  • 两疏:指西汉疏广、疏受叔侄,他们在功成名就后,主动辞官回乡,散尽钱财。
  • 橐(tuó)中:口袋中。

翻译

潮头拍打着云朵,云朵却停留不住,月光如水泼洒在窗户上,好像窗户都要随波流淌。夜寒中却传来晴天的迹象,哪里需要等到破晓时分,老天爷这是特意眷顾卢溪的王老。 卢溪先生在山中居住,静卧不知岁月变迁,出山之后很快就准备回去。朝廷诏书苦苦催促,他却一心只想高卧隐居,他对山林青霞的热爱成癖,谁又能让他改变呢。 皇上下诏说先生应为国人表率,可他却掉头就走进了更为幽深的烟林之中。路旁的人们啊,不要把先生当作“两疏”看待,这位老儒根本不看重口袋中的钱财。

赏析

这首诗是杨万里送别友人王民瞻南归所作。开篇两句通过描绘潮头卷云、月波满窗的奇幻夜景,营造出一种灵动而美妙的氛围,也为全诗奠定了基调。“夜寒报晴”这一奇特的想象,蕴含着诗人对友人归乡的美好祝愿,上天似乎都在为友人助力。

中间部分,围绕友人在山林与出山间的不同状态展开。一方面展现出王民瞻在山中的宁静闲适,已习惯隐居生活;另一方面,又指出朝廷诏书虽来势汹汹,但友人不为所动,“青霞成癖谁能那”句生动地凸显了友人挚爱自然、淡泊名利的高雅情怀。

后四句则进一步深化主题。以朝廷的征召与友人决然归隐形成鲜明对比,“掉头已复烟林深”形象地写出友人远离尘世、奔向山林的洒脱姿态。结尾借“两疏”典故,点明友人并非像常人那样为了钱财而辞官,展现出友人高尚的品格,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高度赞赏与深深的敬佩之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悠远,塑造出一位超脱尘世的隐士形象,同时也流露出诗人与友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杨万里

杨万里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汉族江右民系,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著名文学家、爱国诗人、官员,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四大家”、“中兴四大诗人”,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官至宝谟阁直学士,封庐陵郡开国侯,卒赠光禄大夫,谥号文节。 ► 433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