勉学诗 其十九
布帛文被体,粟菽味充饥。
常人未识察,往往争好奇。
贪奇不愿宝,刻成无当卮。
大钧播万类,琐细各有宜。
得时易长养,失叙徒施为。
哀哉杨朱泪,滴向他路?。
正途亦甚坦,舍此将安之。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布帛:棉麻织物,这里泛指衣物。
- 文被体:“文”原指花纹,此处可理解为装饰之意;“被体”即覆盖在身体上,意思是衣物起到遮体、装饰身体的作用。
- 粟菽:粟(sù)是谷子;菽(shū)是豆类的总称,这里代指粮食。
- 贪奇不愿宝:贪求奇巧的东西,却不珍视真正宝贵实用的东西。
- 刻成无当卮:卮(zhī) ,古代一种盛酒的器具。“无当”意思是无底,刻制出没有底的酒器,比喻做了无用之事。
- 大钧:指大自然。
- 播万类:播撒繁衍万物。
- 失叙:失去了合理的秩序与安排。
- 杨朱泪:杨朱,战国初期的道家思想家。杨朱见到四通八达的大路(歧路),因为可南可北,不知道往哪走而哭泣,为走错路或误入歧途而伤感。
翻译
衣物能装饰覆盖身躯,粮食能满足口腹之饥。普通人没有认识到这些平常东西的重要,常常争着追逐新奇的玩意儿。只贪图新奇而不珍视真正的宝物,就好像刻制出没有底的酒器一样毫无用处。大自然孕育繁衍万物,无论多么细小的事物都有它适宜的位置。事物顺应时势就容易生长发展,失去合理的秩序即便努力也徒然无功。可叹杨朱对着歧路流泪啊,世间正途如此平坦宽阔,舍弃正途又能去向哪里呢?
赏析
这首诗以通俗易懂的话语阐述深刻的人生道理。开篇以“布帛文被体,粟菽味充饥”指出生活中普通却实用之物的价值,批评“常人未识察,往往争好奇”追逐新奇无用之物的现象。诗中用“刻成无当卮”这样具体形象的比喻说明追求不当目标的徒劳无功。“大钧播万类,琐细各有宜。得时易长养,失叙徒施为”两句上升到对自然规律和万物运行法则的思考,体现出大自然对万物平等的安排以及事物遵循规律的重要性。而“哀哉杨朱泪,滴向他路歧。正途亦甚坦,舍此将安之”借杨朱的典故,进一步警示人们不要误入歧途,要坚守正道,整体富有哲理,劝诫意味浓厚,在劝勉世人积极向上、走堂堂正正之路方面具有深远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