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海气:海上的云雾之气,常带着潮湿、朦胧的感觉。
- 鲍姑:东晋时期著名的女医家,擅长用艾灸为人治病 。
- 越井:在广州越秀山,传说为南越王赵佗所凿。 艾:艾草,可用于艾灸治病,鲍姑擅长艾灸之术,此处“越井冈头艾”,借艾草引出与鲍姑相关的事物。
- 神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国家或皇帝,这里指代当时的中国。
翻译
眼前尽是江山,海上的雾气弥漫,天色阴沉。我来到鲍姑祠边登高远望。想要寻觅越井冈头那曾被鲍姑采摘用于治病的艾草,只是非常担心如今国家就如同重病在身的神龙,已病入膏肓。
赏析
这首诗创作于清光绪二十二年,当时的中国内忧外患,丘逢甲借游览鲍姑祠之际,抒发内心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首句“满目江山海气阴”,描绘出一幅阴沉压抑的景象,借阴沉的景致暗示国家局势的艰难,为全诗奠定了黯淡哀伤的基调。 次句“鲍姑祠畔客登临”,平实叙述自己来到鲍姑祠凭吊,看似寻常,实为铺垫下文。后两句“欲寻越井冈头艾,多恐神龙病已深”,以“越井冈头艾”勾起联想起鲍姑治病救人的典故,暗指希望能够找到拯救国家的方法;“神龙病已深”则将国家比作重病的神龙,直白地表达出诗人对国家处境的担忧,深切反映出他对民族命运的忧虑和关切之情,体现出一位爱国诗人心系家国、忧国忧民的深厚情怀。整首诗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言辞之间流露出无尽的哀伤与无奈 。

丘逢甲
丘逢甲,谱名秉渊,字仙根,号蛰仙,又号蛰庵、仲阏;乙未内渡后自署仓海君、南武山人、海东遗民、痛哭生。清淡水厅铜罗湾(今苗栗铜锣)人。十四岁取中秀才,丁日昌赠以「东宁才子」之印;光绪十四年(1888)中举,次年(1889)取中三甲第九十六名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不久,以亲老告归,先后担任宏文、罗山、崇文书院主讲,兼任《台湾通志》总局采访工作。甲午战败,割台议起,丘氏上书请愿,反对割让,与台湾官绅共组台湾民主国,并担任义军统领,督办团练,以「抗倭守土」号召抗日。日军抵台不久,继民主国总统唐景崧之后,避难广东镇平祖籍。西渡后致力于兴学教育,曾担任韩山、东山、景韩书院主讲,创潮汕第一所新式教育机构:岭东同文学堂,开新学风气之先。又曾担任广东咨议局副议长,军政府教育部长等。1912年病逝于镇平,临终遗言须向南葬,以示不忘台湾。丘逢甲乙未(1895)之前诗作,多见于《柏庄诗草》,计古近体诗约二百五十首。内渡后诗作以《岭云海日楼诗钞》为主,乃丘逢甲病逝后,由其四弟瑞甲、五弟兆甲按年编次,得十三卷,凡千馀首。兹以陈炎正编《柏庄诗草》〖此诗稿由陈炎正于1978年购得,又抄录丘逢甲少作后,集为《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与《柏庄诗草》原稿影本合并出版。〗、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出版《岭云海日楼诗钞》〖台湾省文献会本依据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的《岭云海日楼诗钞》(含《选外集》)加标点编印,于1994年出版,内容较为完整,故据以为底本。〗为底本,并参照王国璠编《柏庄诗草》〖王国璠据《柏庄诗草》原稿影本整理作注,另将《丘仓海先生诗文录》中的诗歌分出,题为「仓海先生集外集」,并入该书。1980年由台北市文献委员会出版。〗(简称王本)、丘瑞甲、丘兆甲编,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邹本)〖丘瑞甲、丘兆甲编辑,邹鲁校订《岭云海日楼诗钞》,内附丘瑞甲补辑《选外集》,1937年由广州中山大学出版部出版,台湾大学图书馆、台湾文献馆典藏。〗、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岭云海日楼诗钞》(简称徽本)〖黄志平、丘应枢、丘晨波编校,《岭云海日楼诗钞》,1984年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包括诗作十三卷、《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罗浮游草附录》等。〗、黄志平、丘晨波编《丘逢甲集》〖黄志平、丘晨波主编的《丘逢甲集》,2001年由长沙岳麓书社出版。为目前最新的丘逢甲全集,按时间排序,但未区分选外集、补遗等。〗,并增补光绪己亥(1899)岭南宝经阁刊刻的《金城唱和集》,以及《诗畸》、《台湾日日新报》、《汉文台湾日日新报》、《师友风义录》、《台湾诗乘》、《三六九小报》、《诗报》、《台湾诗醇》、《东宁击钵吟后集》、《台湾诗海》等辑录编校。
► 181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