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默处:安静无声的时候。
- 空庭:空旷的庭院。
- 蛩(qióng):蟋蟀。
- 蚓曲:蚯蚓的鸣声(古人认为蚯蚓能鸣) 。
- 官私:官方的和私人的。这里“官私却混”有借蛙声暗喻社会事务混乱不清之意。
- 鼓吹:本指乐器演奏,这里指蛙声像鼓吹乐。
- 飞羽:飞鸟。
翻译
在该安静的时候懒得去争相鸣叫,到了夜晚独自在空旷的庭院里发出声音。 声音低的时候追逐着蟋蟀的鸣叫,音调却丝毫不乱;声音高的时候随着蚯蚓的鸣声,气息依然清新畅然。 蛙声混杂难以分清是官声还是私声,现在又有谁去过问呢?这蛙声此起彼伏像鼓吹乐但却难以齐整,声部也未能协调统一。 雨后竹子中空,仿佛在独自哀怨,并且并没有飞鸟来栖息啼叫报更。
赏析
这首诗以蛙声为主题,借蛙声巧妙地映射社会现实和自身的心境。首联写出蛙在不同时刻的不同表现,“时当默处懒争鸣”暗示一种淡泊不争的态度,“夜向空庭独发声”则营造出一种孤寂的氛围。颔联细腻地描写蛙声的变化,与蛩号、蚓曲相呼应,体现出蛙声的有序又别具一格。颈联“官私却混今谁问”表面是说蛙声难以分辨公私,实则暗指世间事物混淆不清,社会秩序的紊乱,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感慨。“鼓吹难齐部未成”进一步强调蛙声的不齐整,象征着现实的混乱无序。尾联“雨后竹中空自怨,并无飞羽宿啼更”营造出一种清冷、哀怨的意境,雨后的竹子中空似在怨叹,而飞鸟也不在此,传达出一种孤独、无人理解的寂寥之情。整首诗情景交融,借物喻世,体现了诗人深刻的思考和孤高的心境 。
沈光文
沈光文,郑克塽具表归降。旧识闽浙总督姚启圣允接返故籍,未几启圣「疽发背死」,事不果。康熙二十四年(1685)与季麒光等清廷在台官员,及部份明末遗老共结「东吟社」。康熙二十七年(1688)卒,葬善化东保里。诗文著作丰富,世称「海东文献初祖」。沈光文流寓台湾三十馀年,历荷兰以迄郑氏三代之盛衰,极旅人之困,深刻反映传统文人飘流于末世与边陲的悲哀。 沈光文系台湾文学、文献史上著名之诗人,其诗文散见于方志,台湾诗文总集,以及笔记杂纂,如连横《台湾诗荟》、陈汉光《台湾诗录》。至于别集之辑录,则有宁波同乡月刊社刊行之《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以及龚显宗主编之《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兹以目前所见,最早收录沈光文诗作的清代方志艺文志为底本,并参校下列诸本:《台湾诗荟》、《台湾诗乘》、《台湾诗录》、《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参考侯中一《沈光文斯庵先生专集》,台北:宁波同乡会,1977;龚显宗《沈光文全集及其研究资料汇编》,新营:台南县文化中心,1998。〗(江宝钗撰)
► 10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