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中心史歌

有宋遗臣郑思肖,痛哭元人移九庙。 独力难将汉鼎扶,孤忠欲向湘累吊。 著书一卷称心史,万古此心心此理。 千寻幽井置铁函,百拜丹心今未死。 厄运应知无百年,得逢圣祖再开天。 黄河已清人不待,沈沈水府留光彩。 忽见奇书出世间,又惊胡骑满江山。 天知世道将反覆,故出此书示臣鹄。 三十馀年再见之,同心同调复同时。 陆公已向厓门死,信国捐躯赴燕市。 昔日吟诗吊古人,幽篁落木愁山鬼。 呜呼蒲黄之辈何其多,所南见此当如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有宋遗臣:指宋朝遗留下来的臣子,即宋灭亡后仍忠于宋朝的人 。
  • 郑思肖:宋末诗人、画家,字所南,号忆翁、三外野人等,善画墨兰,宋亡后,坐卧不北向,画兰花不画土和根,以表对宋的忠诚。
  • 元人移九庙九庙:帝王的宗庙,这里指元朝灭宋,改变了宋朝的宗庙祭祀,意味着宋朝皇统的覆灭。
  • 汉鼎:借指国家政权,古代鼎象征国家权力 。
  • 湘累:原指屈原,这里以屈原自比或类比那些爱国忠君、遭受苦难的人。 累(lèi)
  • 铁函:铁匣子。
  • 圣祖:这里指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统一全国,恢复汉族统治 。
  • 黄河已清:古人认为黄河水清是祥瑞之兆,预示世道清明。
  • 沈沈(chén chén):形容深沉、深邃的样子。
  • 臣鹄(hú):臣子的志向,鹄,即鹄的,目标之意。
  • 陆公:指陆秀夫,宋末政治家、文学家,宋亡时背着小皇帝赵昺投海殉国 。
  • 厓门:即崖山,位于今广东江门新会区南约50公里的崖门镇,是南宋最后灭亡的地方。
  • 信国:指文天祥,封信国公,宋末抗元名臣,被元军俘虏后在燕京从容就义 。
  • 燕市:指今北京一带。
  • 幽篁:幽深的竹林。 篁(huáng)
  • 落木:落叶。
  • 蒲黄之辈:像蒲草、浮萍那样随风摇摆、没有操守的人。
  • 所南:郑思肖的字。

翻译

宋朝有一位遗臣名叫郑思肖,他为元朝灭掉宋朝皇室宗庙而痛哭流涕。他一人力量单薄难以扶起倾颓的宋朝天下,怀着一片孤忠之心,想要去凭吊如屈原那样遭难的忠臣。他写了一卷书叫《心史》,书中包含的这颗忠心和道理将万古长存。他把书放在铁匣子里,藏在很深很深的古井中,即便多次下拜,那赤诚的忠心至今仍未泯灭。他明白朝代的厄运不会超过百年,终会有像明太祖那样的贤君重新开创清明之世。虽然黄河水变清的祥瑞人们没能等到,但深藏在水底的《心史》却保留了它的光彩。忽然间这部奇特的书出现在世间,可又令人惊恐地发现元朝的骑兵又布满了大好河山。上天知道世道将会反复变更,所以让这本书现世,来明示臣子应该坚守的志向。三十多年后我再次看到这本书,和我同一心思同一志趣又处于同一时代。陆秀夫已在崖山背帝投海而亡,文天祥慷慨赴死在燕京。以前我吟诗凭吊古人的时候,幽深的竹林、飘落的树叶让山鬼也为之发愁。唉,那些随风摇摆没有操守的人是多么的多啊,郑思肖要是看到这般景象又会作何感想。

赏析

这首诗以咏叹郑思肖及其《心史》为主题,展现了顾炎武深沉的历史感慨和忧国忧民的情怀。开篇讲述郑思肖因宋亡而极度悲痛,独自难以挽回局势仍忠义不二,塑造出一位孤忠形象,为全诗定下沉痛基调。诗人强调《心史》中蕴含的万古不变的忠心与道理,通过“千寻幽井”“铁函”等细节,增添了《心史》的神秘色彩和庄重感。既提到希望如朱元璋这样的圣君开创盛世,又感叹书出世时元朝依旧统治。诗中用典精当,陆秀夫、文天祥的事迹进一步凸显忠义精神;“幽篁落木愁山鬼”描绘出凭吊古人时悲凉的意境 ,传达了对往昔忠义之士的缅怀、对时局变幻的无奈以及对丧失气节之人的批判,借古讽今,借他人酒杯浇自己胸中块垒,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感染力,是顾炎武诗歌中表达爱国思想与历史反思的代表作品。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