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十二日雪

· 王鏊
正德九载春,开岁始十日。 青天忽闻雷,远近惊辟易。 雷声甫云收,大雪忽盈尺。 连阴二月中,节候过惊蛰。 春分晴复雨,雨后雪仍积。 柳条压将摧,梅萼冻全坼。 园林诸草树,勾萌吐仍郁。 颇闻春秋书,又览月令说。 从来天人际,茫昧固难诘。 寄语傅岩翁,谁欤秉调燮。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正德:明武宗朱厚照的年号。
  • 九载:九年。
  • 开岁:新的一年开始。
  • 辟易(bì yì):惊慌地退避。
  • :刚刚。
  • 盈尺:达到一尺或一尺多。
  • 节候:节气时令。
  • 惊蛰:二十四节气之一。
  • 春分:二十四节气之一。
  • 勾萌:草木的嫩芽。
  • :茂盛。
  • 茫昧:模糊不清。
  • (jié):追问,质问。
  • 傅岩翁:指傅说,殷高宗的贤相。后常用以指在野的贤士。这里借指贤能的大臣。
  • 调燮(tiáo xiè):调和阴阳,比喻宰相治理国家。

翻译

正德九年的春天,新年才过去十天。 晴朗的天空忽然响起雷声,远近的人都惊慌退避。 雷声刚刚停止,大雪忽然下了一尺多厚。 在二月中旬接连阴天,节气已经过了惊蛰。 春分时节先是晴天又下起雨,雨后雪仍然堆积着。 柳条被雪压得快要折断,梅花的花萼被冻得全部绽开。 园林中众多的草木,嫩芽冒出仍然生长茂盛。 我曾听闻《春秋》这本书,又阅览过《月令》的学说。 从来天和人的关系,模糊不清本来就难以追问。 寄话给那傅岩的贤翁,谁在秉持着调和阴阳治理国家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正德九年春天奇异的天气变化,先写春初响雷,后又大雪盈尺,接着描述了雪对柳条、梅萼以及园林草木的影响。诗人在诗中提到了《春秋》和《月令》,表示对天人关系的思考,认为天和人的关系模糊难辨。最后,诗人借傅岩翁的典故,表达了对能调和阴阳、治理国家的贤能大臣的期盼。整首诗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和对天人关系的思考,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忧虑。诗中对雪景和草木的描写细致生动,富有意境,同时又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

王鏊

王鏊

明苏州府吴县人,字济之。十六岁时,国子监诸生即传诵其文。成化十一年进士,授编修。闭门读书,远避权势。本与外戚寿宁侯张峦有连,亦不相往来。弘治时历侍讲学士,充讲官,擢吏部右侍郎。以忧去。正德初进户部尚书、文渊閤大学士,入阁时大权尽归刘瑾,鏊初开诚与言,偶见听纳,后瑾专横更甚,祸流搢绅,鏊不能救,乃辞官而去。博学有识鉴,经学通明,制行修谨,文章修洁。有《姑苏志》、《震泽集》、《震泽长语》等。 ► 86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