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风

秋半收穫登郊原,攲侧小屋愁夕眠。 是夜大风拔树走,吹倒南壁如崩山。 梦中惊起但呼叫,病仆未动徒豗喧。 驱令燃火遍照燎,瓦甓狼藉满我前。 披衣抱枕欲避去,去此乃是旷野田。 况时风怒尚未息,直恐泾渭遭吹翻。 露坐不免念禾黍,必已刮刷无完根。 六事不和暴风作,尝闻洪范有此言。 昔时大风禾尽偃,上帝盖直周公冤。 方今天子至神圣,惟恐臣下辜其恩。 是何此风乃震作,吹尽秋实伤元元。 有能返风起禾者,亦足表异知所存。 至诚皎洁固不昧,时虽今古同乾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秋半:秋季过半的时候。
  • 攲(qī)侧:倾斜。
  • :移动,这里指树被大风拔起吹走。
  • 豗(huī)喧:喧闹,这里指生病的仆人惊慌呼救声。
  • 燎(liǎo):照亮。
  • 甓(pì):砖。
  • 六事不和暴风作:指六种政事处理不好就会引发暴风。“六事”, 《尚书·洪范》提到的六种政事(貌、言、视、听、思、皇) 。
  • 大风禾尽偃:据《尚书大传》记载,周成王年幼时,周公摄政,管叔、蔡叔等造谣说周公要害成王。周公为了避嫌,前往东都。后来天刮大风,禾苗都倒伏了。成王得知周公忠诚,将周公请回,大风止息,禾苗重新挺立。
  • 元元:指百姓。

翻译

秋季过半,人们在郊外的原野上忙着收获,我住在那倾斜的小屋里,晚上忧愁难眠。 就在这天夜里,大风呼啸而来,拔起大树吹得四处移动,吹倒了南边的墙壁,那声响如大山崩塌一般。 睡梦中被惊醒,我只能大声呼叫,生病的仆人吓得不敢动,只是惊慌喧闹。 我赶忙驱使他点燃火把,将四处照亮,眼前满是破碎狼藉的瓦片和砖头。 我披上衣衫、抱着枕头想要找个地方躲避,可离开这里就是空旷的田野。 况且此时狂风仍然怒吼不止,感觉连泾河与渭河都要被吹得翻转过来。 露天坐着不禁担忧起地里的庄稼,想必一定被狂风刮得连完整的根都没有了。 六种政事处理不好就会有暴风出现,我曾在《洪范》里读到过这样的话。 昔日因谣言周公蒙冤,大风刮倒了庄稼,上天后来为周公洗清冤屈。 当今天子极其圣明,只怕臣子们辜负了他的恩泽。 可为何这场狂风如此猛烈,吹尽了秋天的果实,又伤害了广大的百姓。 如果有能让风倒转、让庄稼重新挺立的人,也足以表现出特殊之处,让人知道其心愿所在。 一片赤诚之心本不会被埋没,从古到今虽然时代不同,但乾坤是一样的。

赏析

这首诗以大风为契机,前半部分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风来袭时的恐怖场景,从大风拔树、吹倒墙壁,到人们在风中的惊恐失措,通过一系列细节描写,如“病仆未动徒豗喧”“瓦甓狼藉满我前”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后半部分由眼前景象转而引发深刻的思考,诗人联系古代典故,由政事联想到百姓的疾苦,对当时的社会现状表达了忧虑和关切。他感慨于自然灾害对百姓庄稼的破坏,更对天子圣明下为何仍有这样伤害百姓的风灾而感到困惑,希望能有贤才出现挽回局面,体现出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高尚情怀,以及对自然现象与人事之间关系的深沉思索 。

苏舜钦

苏舜钦

苏舜钦,北宋词人,字子美,祖籍梓州铜山(今四川中江),曾祖时迁至开封(今属河南)。曾任县令、大理评事、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等职位。因支持范仲淹的庆历革新,为守旧派所恨,御史中丞王拱辰让其属官劾奏苏舜钦,劾其在进奏院祭神时,用卖废纸之钱宴请宾客。罢职闲居苏州。后来复起为湖州长史,但不久就病故了。与宋诗“开山祖师”梅尧臣合称“苏梅”。有《苏学士文集》诗文集有《苏舜钦集》16卷,《四部丛刊》影清康熙刊本。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苏舜钦集》。 ► 221篇诗文

苏舜钦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