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六日,奉宪命往南北投联庄遇乱,避居牛牯岭,即事述怀 其二

薄暮投山庄,杯酒互相庆。 父老三五人,问名半同姓。 艰难出简书,慷慨论王命。 愧非守土官,栖栖毋乃佞。 一炊而百扬,众寡常不胜。 夜来闻笳声,烽火四山应。 抬头望乡关,旌旗蔽岩磴。 流涕寂无言,俯首看刀柄。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薄暮:傍晚。
  • 奉宪命:遵照上级的命令。宪,旧时称上司。
  • 联庄:联合村庄(可能在当时有某种联防等相关事宜) 。
  • 牛牯岭:地名。
  • 简书:文书、命令。这里指奉上级的公文命令行事。
  • 王命:国家的命令、使命。
  • 守土官:负责守卫地方的官员。
  • 栖栖(xī xī):忙碌不安的样子。
  • (nìng):谄媚、巧言谄媚。这里作者是自我谦辞,觉得自己这样忙碌奔走有谄媚之嫌(其实是一种自谦的说法)。
  • 一炊而百扬:做饭时多次搅拌。这里形容局势复杂,做事困难重重如同做饭难一样。
  • 笳声:胡笳的声音。古代军中号角等军乐之声,这里代指战事的消息。
  • 烽火:古代边防报警时所烧的烟火,用于传递战事消息。
  • 乡关:故乡。
  • 旌旗:旗帜,这里代指军队。
  • 岩磴:山上的石级,山路。

翻译

傍晚时分我来到山庄投宿,大家举起酒杯相互庆贺。来了两三个父老乡亲,问询姓名多半和我同姓。上级艰难下达的文书命令,大家激昂慷慨地谈论着国家使命。我惭愧自己并非守卫地方的官员,却这样忙碌奔走,会不会让人觉得我有些谄媚。就好像做饭要多次搅拌才成,人少事多总是难以成功。夜晚听见了胡笳的声音,四周山上的烽火纷纷响应。抬头望向故乡的方向,只见军队的旗帜遮蔽了山路。 我流着泪默默无言,低下头看着刀柄。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特殊时期的所见所闻与复杂心境。开篇写来到山庄与父老相聚,轻松氛围中透出一丝安稳,但“艰难出简书,慷慨论王命”则笔锋一转,将话题引入严肃的公事与使命。 诗人以“愧非守土官,栖栖毋乃佞”自我反思、自我考量,体现出他对自身行为的思考以及对责任的认知。“一炊而百扬,众寡常不胜”形象地描写了做事的艰难。夜晚“笳声”“烽火”则勾勒出紧张的战争局势,传达出一种战乱时的不安与急迫。最后“抬头望乡关”的描写以及“流涕寂无言,俯首看刀柄”这两句,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诗人对故乡的牵挂,对局势的无奈以及心中暗自涌起的壮志,既有忧虑又有不甘的复杂情感,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沉郁悲壮的情绪,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与诗人内心的挣扎。

陈肇兴

陈肇兴,字伯康,号陶村。台湾府彰化县治(今彰化市)人。咸丰三年(1853)入庠邑,补廪膳生。从鹿港拔贡廖春波读书于彰化白沙书院,学习四始六义及唐宋明清诗,表现极为突出。和蔡德芳、曾惟精、廖景瀛合称「白沙书院四杰」。咸丰九年(1859)中举,曾建古香楼作为书房及居处,以读书歌咏自娱。同治元年(1862)戴潮春起事,陈肇兴拒绝戴氏之拉拢,遂遁入武西堡(今南投县集集)之牛牯岭山中。是年七月谋刺戴氏不成,几度濒于险境。闰八月避入集集山中,虽身在军旅,夜晚得閒时,往往秉烛赋诗,追悼阵亡战士,详录戴案经过,题为《咄咄吟》,乃台湾重要的历史文献。同治三年(1864)事平,陈肇兴返回乡里,设帐授学,门生有杨馨兰、杨春华、吴德功、许尚贤等,多为俊才之士。著有《陶村诗稿》六卷,并《咄咄吟》二卷合刊。  陈肇兴的《陶村诗稿》写至戴案结束止,由此作可见清代中叶崛起的台湾士子,思想取向与价值判断。不仅有个人心灵世界及理想抱负的抒写,诗作的关怀重心亦往往与生民百姓密切相关。在形式上,陈氏习惯以长篇歌行来抒怀、言志,诗作风格雄健豪迈。门人吴德功在《陶村诗稿》序文中谓,肇兴之诗胎息于杜甫,可视为清中叶台湾文坛之「诗史」。《陶村诗稿》最早由门人林宗衡等校刊,光绪四年(1878)夏季初刻,乙未之役,版毁于兵燹。后彰化人杨珠浦在大正元年(1912)得抄本于书肆,遂于昭和二年(1937)重刊。民国五十一年(1962)台湾文献丛刊本据杨抄本排印;1971年郑喜夫以连横所藏原刊本为底本〖编者按:据连横《台湾诗荟》创刊号〈遗集待刊预告〉云:「彰化陈伯康孝廉著有《陶村诗稿》八卷,版久毁失,印本亦亡。全台仅存二部,一在余处,一为云林黄君丕承所藏。」〗,另以杨氏本、文丛本合校,是为郑校本。1992年龙文出版社据杨珠浦本重印,而将郑氏校本标注于眉批以供参考,编为「台湾先贤诗文集汇刊」第一集第四册。以下作品以杨珠浦版本(以下简称「杨本」)为底本,郑校本(以下简称「郑本」、「郑注」)为辅,进行编校。(施懿琳撰) ► 477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