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入境:进入某个地方,在此指进入义宁境内。
- 幽兴:幽闲的兴致 ,高雅的兴趣。
- 负薪:背着柴草,这里指背着柴草去售卖的人。
- ****析苎(zhù):把苎麻撕开。苎,苎麻,一种植物。
- ****馔(zhuàn):饮食,食物。
- 卒岁:度过一年。
- **上音:当地方言口音。
翻译
进入义宁境内,因为这里的风土习俗,我心中涌起悠长高雅的兴致。背着柴草的孩童朝着集市走去,撕着苎麻的妇女靠在走廊边忙碌。蕨粉是平日常见的食物,薯丝则是用来度过一整年的粮食。听到熟悉的本地口音,让人惊讶中连忙上前问询,这才确定自己真的是回到故乡了 。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回到义宁后的所见所感。开篇“入境因风俗,云山幽兴长”,直接表明因故乡独特的风土习俗激起内心浓浓的兴致,奠定全诗亲切、悠然的基调。中间“负薪儿向市,析苎妇依廊。蕨粉常时馔,薯丝卒岁粮”四句,则细腻地描绘出义宁当地百姓的日常劳作与生活饮食。孩童背着柴草去集市卖,妇女靠在廊边劳作,日常饮食简单粗朴,通过这些具体画面生动展现了故乡平凡而真实的生活场景,透着浓浓的质朴气息和生活烟火气。最后“上音惊问讯,始信果还乡”是全诗情感的凝聚点,听到熟悉乡音时的那种惊喜与确定自己真正还乡的复杂情绪交织,将对故乡的眷恋与亲切感推向高潮,以极其平常的生活情节传达出深深的故乡情怀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是一首回归故乡后内心思绪流露的佳作。

陈三立
陈三立(1859-1940),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子,与谭嗣同、丁惠康、吴保初合称“维新四公子”。光绪15年己丑(1889)进士,官吏部主事,期间曾参加强学会。光绪21年(1895),弃吏部主事官职,往湖南协助其父推行新政,办时务学堂、武备学堂、算学馆、《湘报》、南学会,罗致了包括谭嗣同、梁启超、黄遵宪在内的维新志士,湖南风气为之一变,成为全国维新运动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变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职,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峥庐。后出任三江师范学堂总教习。清亡后以遗老自居,1937年卢沟桥事变,绝食五日而死。其诗宗尚黄庭坚,风格清奇拗涩,是近代同光体赣派的领袖,梁启超称其诗“不用新异之语而境界自与时流异,浓深俊微,吾谓于唐宋人集中罕见伦比”。有《散原精舍诗》、《散原精舍诗续集》、《散原精舍诗别集》。
► 2828篇诗文
陈三立的其他作品
- 《 虞山纪胜三篇康更生王病山胡琴初陈仁先黄同武同游 其二 藏海寺览尚湖拂水厓剑门诸胜 》 —— [ 清 ] 陈三立
- 《 月夜步松树林 》 —— [ 清 ] 陈三立
- 《 日本领事天野恭大郎送酒 其一 》 —— [ 清 ] 陈三立
- 《 秋旱得雨偶成 》 —— [ 清 ] 陈三立
- 《 过樵舍 》 —— [ 清 ] 陈三立
- 《 长沙还义宁杂诗 其十八 》 —— [ 清 ] 陈三立
- 《 题陈善馀横山草堂图二首 其二 》 —— [ 清 ] 陈三立
- 《 和太夷过叉袋角剑丞新居 》 —— [ 清 ] 陈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