阐福寺大佛诗用去岁真定隆兴寺礼大佛诗韵
注释
- 如来:佛的别名,是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佛教认为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故名。
- 圆觉:佛教语,指圆满的灵觉,即佛性。
- 声闻:佛教语,指听闻佛陀声教而证悟的出家弟子。
- 三身:佛教语,指法身、报身、应身 。
- 四智:佛教语,指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是转有漏的八识所成的四智。
- 提婆那伽:应为印度佛教论师。
- 兟兟(shēn shēn)纭纭:形容众多而有气势的样子。兟,众多。
- 巡冀野:到冀州一带巡视。冀,古冀州地区,在今河北一带 。
- 象教:佛教的别称,佛像对于佛教犹如文字对于书籍,故有此称。
- 慈宁祝釐(xī):向慈宁宫祈求幸福、福气。釐,同“禧”,幸福、吉祥。
- 小春:指农历十月 。
翻译
我听说如来超越了一切圆觉和声闻,在天上天下都堪称独一无二的尊贵存在。他有一万二千名弟子,可究竟谁真正登上了他的殿堂,谁又真正入得了他的门径呢。那所谓的三身四智到底是否真实存在,就如同水中印月,天空写云般虚幻不实。释迦牟尼在长达四十九年的讲经说法中,其实未曾说出一个实质的字,那文殊大士为何又请求他再度转动法轮呢。
如今,那雄伟庄重的佛像展现出真实的形象,横向遍布这广大的世界,纵向高耸直抵苍天。周围环绕着提婆那伽及其眷属,他们各自庄重肃穆,各种生灵纷纷围绕,场面宏大而纷纭。当初倏忽之间开了七窍混沌便死去,多么奇异啊。而那千手千眼的佛像,又有谁能为其梳理分辨呢 。
回忆去年我巡察冀地,正是十月良辰之时。我前往隆兴古寺去寻访佛教,在那佛香高阁瞻拜金身佛像。当时我连一句话都屏住不敢赞叹,只是倚靠着栏杆让身在尘俗中的自己暂且休息。回来后建成这座阐福寺,与那隆兴寺是同是异,也不过是空谈而已。
早就想写诗赞颂佛像的美好庄严相貌,只是诸多杂念常常萦绕心头。我在此处穿池引水却并未召集众多卫士,督造工程也没用得着任命将军。那五座亭子如鸟儿展翅般临水而建,前朝遗留的古迹至今依然留存。佛法在这里弘扬,五乘之教俱全,我向慈宁宫祈求福祉的心意十分真挚。在其旁边又潇洒地构筑了书室,在这书房清室中还能讨论研席等文雅之事。我徘徊其间终于得句并依原韵和诗,欣慰的是过往的经历如今都已成为旧迹。把这诗句贴在墙壁上姑且记下此刻的日期,时间是丁卯年的农历十月。
赏析
这首诗是乾隆皇帝弘历的作品,以阐福寺大佛和去年在隆兴寺礼佛的经历为题材创作。诗的开篇从对如来高妙境界探讨起笔,蕴含深刻的佛教哲理思考。“三身四智定何有,如水印月空写云”以奇妙的比喻,表达对佛之高深教义难以捉摸的感慨。
在描述佛像庄严宏大场景时,展现出超凡的想象力,“围绕提婆那伽与其眷属……”的描绘,呈现出奇幻宏大的佛国世界。回忆去年隆兴寺的游历,又融入了自己当时的心境与感悟, “屏息不能一词赞,倚栏聊息尘中身”刻画细腻。
从全诗来看,既展现皇家气魄与佛教庄重结合的宏大场面,又有皇帝对佛教义理个人幽微思考,字里行间可见文人的情怀。它不只是一首记游颂佛之作,还蕴含着对佛法、人生、历史的多重感悟,反映乾隆时期皇家对佛教尊崇扶持,侧面体现当时社会文化风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