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阳山道中

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 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 地胜纡王事,年饥损吏才。 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出峡:从峡谷中出来 。
  • 郁不开:形容杉松茂密,遮蔽得严实,有种郁闭的感觉。 :茂盛、浓密 。
  • 雷声千嶂落千嶂(zhàng):层峦叠嶂,众多的山峰 。雷声仿佛从众多山峰上滚落下来。
  • 雨色万峰来:雨意从千万座山峰弥漫而来。
  • 地胜纡王事(yū):屈,在这里是使……曲折、耽搁 。这里风景优美,但因忙于王事而只能匆忙路过。“王事”指为朝廷效力的公事。
  • 年饥损吏才:年景饥荒,考验折磨着官吏们的才能。
  • 忧旱意:担忧旱灾的心情。
  • 涕泣向蒿莱蒿莱(hāo lái):野草。对着荒芜的野草伤心哭泣。

翻译

从峡谷中出来不知置身何地,但见杉松郁郁葱葱,遮得严严实实。雷声仿佛从层层叠叠的山峰上滚落,雨意如从千万座山峰涌来。此地风景优美,却因忙于公事不能细细欣赏。年景饥荒,实在考验着官吏的能力。满心担忧旱灾的情绪,对着荒芜的野草悲伤泪流。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置身广阳山道中的所见所感。开篇“出峡还何地,杉松郁不开”,生动地展现了走出峡谷后的迷茫与面前树木繁茂的景象。“雷声千嶂落,雨色万峰来”可谓神来之笔,通过夸张而生动的描写,将雷声大雨势急的磅礴气势呈现于眼前,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雄浑力量。

后半部分则由写景转为抒情与感慨,“地胜纡王事”点明虽面对美景却无暇顾及,体现出其因公务在身的无奈。“年饥损吏才”深刻反映了当时饥荒之年对官员才能的严峻考验。最后“难将忧旱意,涕泣向蒿莱”以抒情结尾,直接抒发了作者对旱灾的深深忧虑与无力之感,面对荒草丛生的凄惨景象,悲从中来,不禁落泪。这首诗将壮丽的自然景观与深沉的个人情感、社会忧虑巧妙融合,展现出李攀龙诗歌沉郁雄浑又富含深情的特点。

李攀龙

李攀龙

明山东历城人,字于鳞,号沧溟。少孤家贫,嗜诗歌,厌训诂之学,日读古书,里人目为狂生。嘉靖二十三年进士。授刑部广东司主事,擢陕西提学副使,累迁河南按察使。母丧,心痛病卒。官郎署时,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王世贞称“五子”,又益以吴国伦、徐中行称“后七子”,而以攀龙、世贞为魁首,操海内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其持论诗不读盛唐以后人集,文不读西汉以后人作。攀龙有才力,诗以声调称,然古乐府似临摹帖,并无可观。文章失之模拟生涩,而效之者甚众。有《古今诗删》、《李沧溟集》。 ► 14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