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 · 外篇 · 秋水 · 庄子钓于濮水

· 庄子
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 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以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 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 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其名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吓!’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庄子曰:“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拼音

所属合集

#初中文言文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濮水:古代河流名,源于今河南省濮阳县。
  • 大夫二人:楚国的两位官员。
  • 境内累:意指整个国家的政务重任。
  • 巾笥:古代用来包裹物品的细布和竹筐。
  • 庙堂之上:指朝廷供奉神灵的地方。
  • 曳尾涂中:拖着尾巴在泥地里生活。
  • 惠子相梁:惠施在魏国首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担任宰相。
  • 鹓鶵:古代传说中的鸟,比喻高洁之士。
  • 梧桐:象征高洁的树木。
  • 练实:洁白的果实,指优良的食物。
  • 醴泉:甘甜的泉水。
  • :鹞鹰,一种猛禽。
  • :模仿鹞鹰的声音,这里是嘲笑的意思。
  • 濠梁之上:濠水的桥上。

翻译

庄子在濮水边垂钓,楚王派了两位大夫前去,对他们说:“我想把国内的政事托付给你。”庄子握着钓竿头也不回,回答:“我听说楚国有只神龟,已经死了三千年,国王用锦缎和竹箱把它珍藏在庙堂里。这只龟,宁愿死去留下骨头受人尊敬呢,还是情愿活着在泥巴里拖着尾巴呢?”两位大夫回答:“它更愿意活着拖着尾巴在泥里。”

庄子说:“你们回去吧,我宁愿像那只龟一样,在泥地里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惠施在魏国做宰相,庄子去找他。有人传言庄子来是要取代惠施。惠施惊慌,连续三天三夜在全国搜寻。庄子见到他后,打比方说:“南方有一种鸟叫鹓鶵,你知道吗?它从南海出发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栖息,不是优良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这时鹞鹰捡到腐烂的老鼠,鹓鶵飞过看见,仰头发出‘吓’的声音。现在你想用你的梁国来吓唬我吗?”两人在濠水的桥上讨论。

庄子说:“鲦鱼在水中游得那么悠然自得,这是它的快乐啊。”惠施问:“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反问:“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惠施说:“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所以你不知道鱼的快乐,那是肯定的。”庄子回应:“让我们回到最初的话题。你说‘你怎么知道鱼的快乐’,这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只是在询问我。我现在告诉你,我在濠水上就知道了。”

赏析

《庄子·秋水》中的这两段寓言,展现了庄子超脱世俗、追求自由的精神世界。他以神龟和鹓鶵为喻,表达自己宁愿过平淡无争的生活,不愿接受官场的束缚。惠子与庄子的对话,反映出庄子对知识论的独特见解,即“知”与“不知”并非绝对对立,而是相对的概念。在濠梁之上关于鱼的快乐的辩论,更是体现了庄子主张的“物我同趣”,他认为万物都有其自然的乐趣,而这种乐趣只有在心灵相通的情况下才能感知。整个故事富有哲理,体现了庄子哲学的逍遥与超越。

庄子

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宋国蒙(今河南商丘民权县),道家学说的创始人之一。庄子祖上系出楚国公族,后因吴起变法楚国发生内乱,先人避夷宗之罪迁至宋国蒙地。庄子生平只做过地方漆园吏,因崇尚自由而不应同宗楚威王之聘。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