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释迦牟尼:佛教创始人,印度王子,后出家成佛。
- 观自在菩萨:菩萨名,象征能自由观察宇宙真理。
- 般若波罗蜜多:梵语,智慧成就彼岸的意思,指大智慧。
- 五蕴:佛教术语,指色、受、想、行、识五种心理和物质现象。
- 舍利子:佛教名词,指佛陀死后遗留的骨灰或珠子,此处是对弟子的称呼。
- 空:佛教中的“空”非真空,而是万物无自性,无固定实体。
- 涅槃:佛教中的最高境界,解脱生死轮回。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
翻译
观自在菩萨在深入研究智慧的道路上,洞察到五蕴(物质与心理)都是空幻的,能够度过所有的苦难。
舍利子,物质世界与虚无并无二致,虚无也与物质相同,两者都是空,空也是它们。同样的道理,感受、思考、行为和认知也是如此。
舍利子,这些法则的本质是空,既不生也不灭,没有污垢也没有纯净,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
因此,在这个虚空中,没有物质,没有感受、思考等,没有五官和意识。没有迷惑,也没有迷惑的尽头,甚至没有衰老和死亡,以及它们的终结。没有痛苦、集累、解脱和道路,没有智慧,也没有得到什么。
正因为如此,智慧者(菩提萨埵)依靠这种大智慧(般若波罗蜜多),内心没有挂碍,没有挂碍就没有恐惧,远离了混乱和幻想,最终达到涅槃的极乐境界。所有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三世佛,都因为这种智慧而达到成佛的境地。
所以,我们明白,般若波罗蜜多是一种强大的咒语,光明的咒语,至高无上的咒语,无所不能的咒语,它能消除一切痛苦,真实可靠。因此,我们诵念般若波罗蜜多咒,其咒语是:“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赏析
《心经》是佛教经典中的一部短小精悍之作,通过观自在菩萨的视角,阐述了佛法的核心——般若智慧。它教导人们看破世间万物的虚幻本质,从而达到心灵的净化和解脱。文中反复强调的"空",并非消极的否定,而是指事物无自性的真理。整篇经文简洁而深邃,充满了禅意,引导读者在日常生活中实践智慧,去除烦恼,追求内心的平静和觉悟。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
释迦牟尼的其他作品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三章 · 妻子甚狱 》 —— [ 周 ] 释迦牟尼
- 《 维摩诘经 · 观众生品第七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六章 · 天魔娆佛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三十品 · 一合理相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金刚经 · 第二十五品 · 化无所化分 》 —— [ 周 ] 释迦牟尼
- 《 妙法莲华经 · 方便品第二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三十八章 · 生即有灭 》 —— [ 周 ] 释迦牟尼
- 《 佛说四十二章经 · 第二十一章 · 名声丧本 》 —— [ 周 ] 释迦牟尼
相关推荐
- 《 论语 · 季氏篇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学而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
- 《 资治通鉴• 周纪一 》 —— [ 宋 ] 司马光
- 《 论语 · 里仁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回乡偶书二首 · 其二 》 —— [ 唐 ] 贺知章
- 《 炙兔行为于子冲赋 》 —— [ 明 ] 于慎行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满江红 · 一掬乡心 》 —— [ 宋 ] 蒋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