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 · 第八品 · 依法出生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 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 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拼音

所属合集

#金刚经

译文

须菩提,你的意思是怎么样?如果有人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的七宝来做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世尊。为什么呢?像这种福德只是虚幻相,并不是不生不灭的福德实相,所以如来只能说福德多。如果有人,实践此经中的义理,甚至只是用四句偈语来为他人解释说明,他的福德要胜过用充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来布施所获得的福德。为什么呢?须菩提,过去的现在的未来的一切诸佛,以及诸佛无上正等正觉法,都是从这部经典出生的,如果有人实践读诵此经,就是亲近了无上正等正觉,如果还没有悟道,当可从经义中发现无上正等正觉心。

注释

七宝:佛经所说七宝,各经说法稍有不同,按《般若经》,七宝是金、银、琉璃、砗磲(读作“车渠”,一种介壳呈三角形的软体动物)、玛瑙、琥珀、珊瑚。 福德性:指觉悟了佛法后所达到的境界。与通过布施所得到的福德比较是更高的境界。 于此经中受持:从这本《金刚经》中修行获益。 四句偈:关于何谓四句偈,古今有多种说法,其中一种说法是弥勒佛回答天亲菩萨,说四句偈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也有说是指《金刚经》第二十六品和第三十二品中的两首偈语。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须菩提:佛教中的人物名,梵语音译,意为"善听者"或"谛听者"。
  • 三千大千世界:佛教中的宇宙观,指由无数个小世界组成的广大空间。
  • 七宝:佛教中的珍宝,通常指金、银、水晶、砗磲、玛瑙、珊瑚和琥珀七种。
  • 福德:佛教中指积累的善业和福报。
  • 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梵语,意为"无上正等正觉",即成佛。
  • 四句偈:佛经中的一小段经文,通常有四个句子构成。
  • 受持:接受并记住,这里指诵读和修行。
  • 佛法:佛教教义和实践。

翻译

佛陀啊,你觉得怎么样?如果有人用满整个三千大千世界的珍宝去布施,这个人所得到的福报,算不算多呢?

须菩提回答说:“非常多,世尊!因为这种福报并不是单纯的好事,所以佛陀才说这种福报是丰富的。”

又有人,只要在这部经书中学习并传讲,哪怕只是四句偈的内容,为别人解说,他们的福报就超过前面那个布施珍宝的人。为什么呢?因为所有佛以及他们追求的无上正等正觉,都源自这部经书。

须菩提接着说,所谓的佛法,其实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佛法,它超越了形式,触及了真理的核心。

赏析

这段对话体现了佛陀强调内在修行的重要性,即使是最外在的布施,如果没有深入理解和实践佛法的精神,也并不等于真正的福报。而诵读和传播佛经,尤其是《金刚经》这样的经典,因为包含了佛的智慧和教诲,其价值远超物质的布施。在这里,须菩提通过对比,强调了佛法的精神性和超越世俗的价值。

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1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示现涅磐。 ► 1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