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长沮(jù)、桀溺:两个隐者,具体姓名与身世不详。
- 耦(ǒu)而耕:两人并排耕地。
- 津:渡口。
- 滔滔:形容大水弥漫。
- 耰(yōu):播种后用耰覆土。
- 怃(wǔ)然:惆怅失意的样子。
翻译
长沮、桀溺两个人并排耕地。孔子经过那里,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驾车的人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知道渡口的啊!”子路又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回答说:“是的。”桀溺说:“像那滔滔的洪水,到处都是,谁能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随躲避坏人的人,难道不如跟随我们这些躲避世事的人吗?”说完,不停地播种覆土。子路回来把这些告诉孔子,孔子惆怅失意地说:“鸟兽不能与之同群,我不跟世人在一起又跟谁在一起呢?如果天下政治清明,我孔丘也就不参与改变这局面了。”
赏析
这段文字通过孔子与长沮、桀溺的对话,展现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长沮、桀溺代表着避世的观点,他们对社会的混乱和无道感到失望,选择逃避现实。而孔子则有着积极入世的精神,认为自己有责任和使命去改变社会不良的状况。虽然孔子面对他们的观点有些惆怅,但依然坚定地选择与世人在一起,努力去践行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这段对话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不同人的心态和选择。
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政治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和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区有深远的影响。
► 336篇诗文
孔子的其他作品
- 《 论语 · 先进篇 · 第十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泰伯篇 · 第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述而篇 · 第二十五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乡党篇 · 第十七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为政篇 · 第十八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八佾篇 · 第十三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雍也篇 · 第四章 》 —— [ 周 ] 孔子
- 《 论语 · 公冶长篇 · 第十六章 》 —— [ 周 ] 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