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因典座:人名。因是具体称谓,典座是寺院中负责饮食事务的僧职。
- 胸中行脚事分明: 行脚:云游四方,参学求道。这里说心中对于云游参学的事情很清楚明白。
- 亲见芙蓉缀晚英: 缀(zhuì):连接、装饰。晚英指傍晚盛开的花朵。这里是说亲自看到芙蓉花在傍晚时分绽放的美好景象。
- 黑马踏霜元不迹: 元:原本、本来。意思是黑马在霜上踩踏却原本不会留下痕迹。
- 白鱼吹水了无声:白鱼在水中游动喷吐水泡却完全没有声音。
- 投机曾弄无须锁: 投机:契合佛理禅机 ; 无须锁:一种机锋巧妙难以解开的禅语概念,类似一种禅意谜题。意思是曾在契合禅机的情况下摆弄这看似不用费心就能解开却实际很难的“锁”(比喻参禅悟道中遇到的精妙难题)。
- 出手相扶折脚铛: 折脚铛(chēng):有脚损坏的锅,常被用于禅宗公案比喻修行中的困境等。这里是说在对方遇到类似折脚铛这样的困境时出手帮扶。
- 去米去沙还未可:去除杂质的功夫还不够,比喻在修行过程中还没有达到完全纯净的境界。
- 要须偏正并头行: 偏正:禅宗用语,指正位和偏位,代表理事、体用等不同关系。表示在修行中要让偏和正并行不悖,兼顾各方面。
翻译
心中对于云游参学的过往之事非常清晰明白,曾经亲眼见证傍晚芙蓉绽放的盛景。黑马踏在霜上却不曾留下足迹,白鱼在水中吐泡也毫无声息。曾经在契合禅机时摆弄那玄妙的禅理难题,当他人陷入困境时便出手相帮。只是去除杂念、杂质的功夫还不够火候,重要的是要让修行中的偏理和正理并行共进。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僧人修禅的历程与感悟展开。开篇“胸中行脚事分明,亲见芙蓉缀晚英”,以回忆云游参学经历,和目睹芙蓉晚景入题,给人以空灵静美的禅意情境,芙蓉晚英的美好暗示着禅悟过程中的妙境。“黑马踏霜元不迹,白鱼吹水了无声”,通过黑马踏霜、白鱼吹水这样动静结合且极为自然平常的画面,以生动形象的意象阐释了禅机中诸法空相、不著痕迹的深邃哲理。
“投机曾弄无须锁,出手相扶折脚铛”,体现了僧人在参禅过程中对禅机妙理的探索,以及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修行态度。“去米去沙还未可”说明意识到自身修行尚不完善,还有提升的空间。最后“要须偏正并头行”点明主旨,强调修行要兼顾各种方面,全面融合,不可偏废,展现了一种圆融、均衡的禅学修行理念 。整首诗用众多意象构建出饱含禅意的意境,语言简洁却意味深长,在自然与生活的意象里,蕴含着深刻的禅宗教义与人生智慧。
释正觉
释正觉,受诏住临安府灵隐寺,未阅月,归天童。二十七年卒,年六十七。为青原下十三世,丹霞子淳禅师法嗣。有宗法等编《天童正觉禅师广录》九卷传世。事见《广录》及所附周葵撰《塔铭》、王伯庠撰《行业记》,《嘉泰普灯录》卷九、《五灯会元》卷一四、《宝庆四明志》卷九有传。 正觉诗,以辑自《续藏经》所收《天童正觉禅师广录》编为六卷。辑自他书者附于卷末。
► 1298篇诗文
释正觉的其他作品
- 《 乌墩密印大师仁公真赞 》 —— [ 宋 ] 释正觉
-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三百六十九 》 —— [ 宋 ] 释正觉
- 《 即觉庵子中居士来访妙峰之西既去作六言五首送之 其一 》 —— [ 宋 ] 释正觉
-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一百三十六 》 —— [ 宋 ] 释正觉
- 《 与诺侍者 》 —— [ 宋 ] 释正觉
- 《 偈颂七十八首 其二 》 —— [ 宋 ] 释正觉
- 《 偈颂二百零五首 其一百十 》 —— [ 宋 ] 释正觉
- 《 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 其二百九十 》 —— [ 宋 ] 释正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