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李白短歌行

渔樵较长短,是非盈耳满。 话尽诚渺茫,山水各悠长。 买臣文章中,蟠溪望鬓霜。 两人隔千古,美恶皆一场。 争能在当时,雄气超榆桑。 罢钓平纣暴,休樵饮琼觞。 贤愚自不泯,黑白成殊观。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渔樵(yú qiáo):打鱼和砍柴的人,这里指代平民百姓,常用来表达民间生活。
  • 较长短:比较是非好坏。
  • 盈耳满:充满耳朵。
  • 诚渺茫:实在渺茫、难以捉摸。
  • 买臣:朱买臣,西汉时期的大臣,起初家境贫寒,以砍柴为生,但勤奋好学,后得到汉武帝赏识而发迹。
  • 蟠(pán)溪:即磻溪,姜子牙未遇周文王之前在此垂钓,长久等待贤主而鬓发如霜。
  • 争能:怎么能够。
  • 雄气:豪迈的气势。
  • 榆桑:代指家乡。
  • 琼觞(qióng shāng):精美的酒杯,这里指美酒。
  • 泯(mǐn):消灭、丧失。
  • 殊观:不同的看法。

翻译

平民百姓之间常常议论是非长短,各种是是非非的言论充满耳畔。待这些言论说尽,会发现一切其实渺茫难测,唯有山水长存依旧悠然悠长。像朱买臣,在文章辞赋中努力奋进,还有姜子牙在磻溪长久等待,最后两鬓斑白才得遇明主。这两人相隔千年时光,无论是好的名声还是坏的评价,都不过是一场过往。他们怎么能只在当时展现自己的才能呢,他们的豪迈气势远超于在故乡平凡度过一生啊。姜子牙结束垂钓生涯,帮助周武王平定商纣王的残暴统治;朱买臣不再砍柴辛劳,得以享受美酒佳肴。贤能之人与愚笨之人自然不会被历史磨灭,世人对待他们的看法也各不相同。

赏析

这首诗整体风格大气且富有哲思。诗人朱元璋从民间日常的“渔樵较长短”场景说起,描绘了人们对是非的议论纷纷,却发现一切最终都虚无渺茫,与永恒的山水形成鲜明对比。接着,诗中用朱买臣和姜子牙这两个历史人物的经历为例,体现人生之起伏与功名之无常。“两人隔千古,美恶皆一场”这句将时间与功过进行了深刻的思考,无论好坏成就,都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片段而已。“争能在当时,雄气超榆桑”则表达出对人物要有高远志向和豪迈气势的感慨,不应局限于平凡生活。 “罢钓平纣暴,休樵饮琼觞”形象地描述了两人的转变,彰显他们人生转变后的功绩与舒畅。最后 “贤愚自不泯,黑白成殊观”以富有哲理的话语结尾,点明贤能与愚笨都会被历史铭记,但人们对他们的评价却各有不同,引发读者对人生价值和功过的思索 ,展现出朱元璋广阔的历史视野和深刻的人生观。

朱元璋

朱元璋

即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濠州钟离人。初名重八、兴宗,字国瑞。幼年穷苦,十七岁入皇觉寺为僧,旋即出外化缘乞食。元顺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兴部红巾军,自亲兵升九夫长,娶子兴养女马氏为妻,号“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为镇抚。十五年,子兴死,子郭天叙受宋龙凤政权任为都元帅,以元璋为左副元帅。同年,渡江攻集庆。天叙阵亡,元璋独任元帅府事。十六年,克集庆,改称应天府,遂称吴国公。此后,东与张士诚争江浙,西与陈友谅争长江中游地区。宋小明王龙凤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杀陈友谅。次年,称吴王。龙凤十二年,围张士诚于苏州。次年,始称吴元年,破苏州,俘杀张士诚;继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国号明,年号洪武。同年,克大都,灭元。陆续攻克南北各地,屡次出塞攻击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谋反”罪杀丞相胡惟庸,罢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在位时严惩贪污,以操之过急,不免冤滥。屡兴大狱,胡惟庸、蓝玉两案,前后株连死者数万人。开国功臣多非善终,文人学士以文字取杀身之祸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严禁百姓私往海外贸易,禁用白银交易。 ► 12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