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下
伊昔炎汉季,西京方遘患。
宫室烧燔尽,乘舆播草间。
劫迁留兹域,荆棘满颓垣。
横流一以滥,大厦宁复元。
豺虎互驰噬,鸱鸮厉飞翻。
日月屡薄食,风云变无端。
嗟哉众君子,杖策起周旋。
荀公诚伟士,弘思济其艰。
陈琳自南至,王粲亦西还。
从戎藉雄辩,腾步有荣观。
良蹇岂同御,凤鹜不共餐。
功名安足为,明义乃高贤。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伊昔:从前。
- 炎汉季:炎汉,汉朝。古人以五行学说解释朝代更迭,汉朝被认为属火德,故称炎汉。季,末年。
- 西京:指长安。
- 遘(gòu)患:遭遇祸患。
- 烧燔(fán):焚烧。
- 乘舆:帝王所乘坐的车驾,代指皇帝。
- 播草间:流亡在草野之间。
- 劫迁:遭劫迁徙。
- 横流:洪水泛滥,比喻社会动荡。
- 滥:过度、泛滥。
- 大厦:喻指国家。
- 元:恢复原有的状态。
- 豺虎:喻指凶残之人。
- 驰噬:奔走咬噬。
- 鸱鸮(chī xiāo):猫头鹰之类的鸟,喻指坏人。
- 厉飞翻:迅猛地飞翔。
- 薄食:指日月相掩食。
- 无端:没有缘由,变化无常。
- 杖策:拿着马鞭,指乘马出行。
- 周旋:交往应酬,这里指在乱世中有所作为。
- 荀公:指荀彧,东汉末年曹操的重要谋士。
- 弘思:深谋远虑。
- 济:拯救,救济。
- 陈琳: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
- 王粲: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与陈琳一起为曹操幕府所用。
- 从戎:投身军旅。
- 藉:凭借。
- 荣观:荣耀壮丽的景象,这里指在功名方面有所建树。
- 良蹇(jiǎn):良马和跛马,比喻贤才与庸才。
- 御:驾驭。
- 凤骛:凤凰和野鸭,比喻贤德与卑下之人。
翻译
从前在汉朝末年,长安正遭遇大患。宫殿房屋被烧得一干二净,皇帝流亡在荒草丛间。遭受劫难后迁都留存此地,残垣断壁上长满了荆棘。社会动荡如洪水泛滥,国家哪还能恢复从前。凶残的坏人相互争权夺利,邪恶小人到处跋扈嚣张。日月多次出现被掩食的凶象,风云变幻无常。唉,可叹那众多仁人君子,策马奔走在乱世中努力周旋。荀彧实在是了不起的伟士,深谋远虑一心要救济国难。陈琳从南方赶来,王粲也从西边归来。他们凭借雄辩之才投身军旅,进取中显荣名。贤才与庸才怎能同用,凤凰和野鸭不同食。追求功名哪里值得,明白大义才是真正的高贤。
赏析
这首诗以东汉末年的社会大动荡为背景,展现了一幅悲凉壮阔的乱世画卷。开头几句描述了汉朝末年西京长安的惨状,皇帝流亡,宫室焚毁,奠定了全诗哀伤悲叹的基调。诗中用“豺虎”“鸱鸮”等比喻凶残邪恶之人,形象地勾勒出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局面,“日月屡薄食,风云变无端”进一步渲染了乱世中人心惶惶、世事无常的氛围。而“嗟哉众君子”则笔锋一转,引出了荀彧、陈琳、王粲等仁人志士,他们在乱世中挺身而出,试图挽救国家于危难之中。诗人赞美了荀彧的宏图伟略,也肯定了陈琳、王粲等文人凭借才学在军中立身的行为。最后点明主旨,表达了对追逐功名的不屑和对明大义之人的推崇。整首诗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生动地再现了那个时代的风貌和众多人物的精神品质,情感真挚深沉,思想内涵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