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张伯珩同年按蜀

衔命西行白简寒,儒臣初著惠文冠。 蚕丛惟有青磷起,伏莽当如赤子看。 按部诸侯争负弩,洗兵三峡见安澜。 兹行雨露沾殊俗,无复兴歌《蜀道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同年:科举时代同榜录取的人互称同年。
  • **衔命:接受使命。
  • 白简:弹劾官员的奏章,这里借指按察使等官员; 白简寒:表示按察官员执法威严公正,令违法者畏惧。
  • 儒臣:有学识的大臣。
  • 惠文冠:执法者所戴的帽子,借指担任执法官职。
  • 蚕丛:古蜀王名,这里代指蜀地。
  • 青磷:磷火,俗称鬼火,形容地方荒凉。
  • 伏莽:指山林中隐藏的盗匪。
  • 按部:巡视部属。
  • 争负弩:争着为出行的高官先驱。表示对官员的敬重。
  • 洗兵:洗刷兵器,意指结束战事。
  • 安澜:河流平静,没有泛滥现象,多比喻社会太平、祥和。
  • 雨露:比喻恩泽。
  • 殊俗:不同风俗的地方,指蜀地。
  • 兴歌:兴起歌唱。

翻译

您接受使命向西行去,肩负的职责威严庄重。作为儒臣首次佩戴执法的惠文冠。蜀地历经沧桑如今一片荒凉,只有磷火隐隐升起,对于山林中隐藏的盗匪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安抚。您巡视属地,各地诸侯争着出迎,前驱效劳。在三峡地带平息战火,让江河恢复平静。此次出行您带去了朝廷的恩泽惠及蜀地的百姓,今后再不会有人唱起那让人畏惧的《蜀道难》了 。

赏析

这首送别诗开篇点明友人张伯珩肩负使命前往蜀地任职,“白简寒”“惠文冠”展现其职务的威严与责任重大。颔联描绘蜀地历经灾祸后的荒凉和处理盗贼问题的态度,既同情百姓也主张以安抚为主,体现仁爱。颈联通过“争负弩”体现地方对友人到来的重视;“洗兵三峡见安澜”希望他能平息蜀地战乱、恢复太平。尾联表达期望,友人带去的皇恩可让蜀地焕然一新、不再困厄。整首诗辞藻典雅,表达对友人的祝福、对蜀地百姓的关切,展现一定的社会责任感。

梁清标

梁清标,字玉立,一字苍岩,号棠村,正定人。明崇祯癸未进士,改庶吉士。入国朝,官至保和殿大学士。有《蕉林集》。 ► 40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