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藤歌

建中靖国藤一条,剖半化作潜潭蛟。 犹馀半干卧偏稳,阅岁七百如崇朝。 心空貌古枝尤秃,自砌及檐刚五曲。 居停偶忆孙居士,移种竟传苏玉局。 花时一巷吹古香,紫燕不敢栖雕梁。 借公真气方寿世,木理亦肖公文章。 距花百步看乃足,高干都遮出檐木。 沿溪左右三十家,一半看花尽升屋。 葛仙桥边路四通,香气已过桥栏东。 半空紫伞益奇绝,千朵万朵飞玲珑。 竟思远挈郫筒酒,祝树与公同不朽。 因花我复忆名花,香国亡来亦云久①。 滁山酿水首重回,风味不减欧家梅②。 庐陵几载作滁守,公亦三度常州来。 才名一代兼风义,落落寰中此师弟。 诗狂久已上青天,干古尚能蟠大地。 楼窗八扇正面花,栏楯屈曲枝丫杈。 若将座客比花寿,细校岁月无多差。 君不见紫藤花开墨池涨,古色班斓各相抗。 此花毕竟始何时,我欲东行咨石丈。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建中靖国:宋哲宗赵煦的年号。
  • 崇朝:从天亮到早饭时,比喻时间短暂。
  • 居停:寄居之处的主人。
  • 玉局:指苏轼,他曾任玉局观提举。
  • 郫筒酒:郫筒,古代酒名。
  • 香国:指花的世界。
  • 寰中:人世间。

翻译

建中靖国年间的一条古藤,剖成两半化作了潜伏深潭的蛟龙。还有半干的部分横卧着尤为安稳,历经七百年如同短暂的一个早晨。内心空灵外貌古朴枝条尤其光秃,从根部砌筑到房檐刚好弯曲五次。居住之处偶然想起孙居士,移栽的事竟是相传从苏轼开始。开花时整条巷子飘着古雅的香气,紫燕都不敢在雕梁上栖息。借着这古藤的真气正可长寿于世,那木理也像先生的文章。距离花百步看才足够,高大的枝干都遮住了伸出房檐的木头。沿着溪流左右三十家,有一半人家看花都要登上屋顶。葛仙桥边道路四通八达,香气已经飘过桥栏东边。半空中紫色的花伞更是奇特绝妙,千万朵花飞舞着玲珑剔透。竟然想着远去取来郫筒酒,祝福这藤树与先生一同不朽。因为这花我又想起了名花,花的世界消亡以来也很久了。滁州的山水首次重新回来,风味不逊于欧阳修家的梅花。在庐陵几年做滁州的知州,先生也三次来到常州。才学名气一代兼具风义,在世间落落不凡的这师和弟。诗人疏狂已久已上了青天,千古依然能盘踞大地。楼的八扇窗户正面朝着花,栏杆曲折树枝丫杈交错。如果将在座的客人和花的寿命相比,仔细校对岁月也没有太大差别。君不见那紫藤花开放墨池之水上涨,古雅的色彩相互映衬抗争。这花究竟开始于何时,我想要向东行去询问石丈人。

赏析

这首诗围绕着一条古老的藤展开,细致描绘了古藤的姿态、气质以及与周围环境的关系。诗中既展现了古藤历经岁月的古老与沉稳,又通过它的花、香等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表达出对古藤的敬仰与喜爱,也体现出对历史、文化的追思。同时,还将古藤与历史人物苏轼等联系起来,增添了人文内涵。对周围环境的描写,如紫燕、香气弥漫等,丰富了诗歌的意境。整首诗语言优美华丽,充满诗意,生动地展现出了古藤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

洪亮吉

洪亮吉

清江苏阳湖人,字君直,一字稚存,号北江。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编修。嘉庆四年,上书军机王大臣言事,极论时弊。免死戍伊犁。次年,诏以“罪亮吉后,言事者日少”,释还。自号更生居士,居家十年而卒。少时诗与黄景仁齐名,交谊亦笃,时号洪黄。景仁家贫,客死汾州,亮吉亲赴山西,为经纪丧事。文工骈体,与孔广森并肩。学术长于舆地,而论人口增加过速之害,实为近代人口学说之先驱。有《春秋左传诂》、《卷施阁集》、《更生斋集》等。 ► 262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