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建业至京口或行或泊即事成诗六首 其六

金山势不群,中流蹴浪分。 石镜千帆影,浮图一握云。 潮通僧井出,钟过海天闻。 几度登临客,长歌又水濆。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建业:今江苏南京。
  • 京口:在今江苏镇江。
  • **** 蹴(cù):踢浪、破浪。形容金山屹立中流冲击波浪。
  • 石镜:未查到确切典故,可理解为江边像镜子一样能照见事物的石头,这里用来体现江面景致。
  • 浮图:佛塔。
  • 一握云:形容浮图高耸,仿佛握着云朵。
  • 僧井:寺庙中的井。
  • 水濆(pēn):水边、岸边。

翻译

金山的气势非凡出众,它屹立在江水之中,仿佛能蹴踏波浪,让江水从中间分开。江边的石头镜子般倒映着成百上千只帆船的影子 ,那高高矗立的佛塔好像轻轻握住了云朵。潮水涨起时能连通僧人们打水的井,寺庙里敲响的钟声在海天之间传播开去,都能被听到 。曾有多少前来登山临水的人啊,唱着豪迈的歌又一次站在了这水边。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金山壮观且美妙的景色。首联“金山势不群,中流蹴浪分” ,直接展现了金山雄伟奇特、傲立中流的气势。颔联“石镜千帆影,浮图一握云”,从两个视觉角度进一步刻画,石镜映千帆影,动静结合,画面丰富;浮图与云相接,凸显出佛塔的高耸,给人以宏大且奇幻的感觉。颈联“潮通僧井出,钟过海天闻”,一个从触觉(潮与井的关联)一个从听觉(钟声传于海天之间)入手,增添了金山的神秘色彩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尾联”几度登临客,长歌又水濆“,由景及人,感慨众多的登临者在此留下或激昂或感慨的歌声,使得整首诗在壮美的景色之上,又融入了人事的变迁与岁月的流转,拓宽了诗的意境,让我们既领略到金山的壮丽风光,又体悟到其中蕴含的深沉情感和岁月沧桑。

黄淳耀

黄淳耀

明末进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蕴生,号陶庵,又号水镜居士,南直隶苏州府嘉定(今属上海)人,为复社成员。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进士,归益研经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义,淳耀与侯峒曾被推为首领。城破后,与弟黄渊耀自缢于僧舍。门人私谥贞文。能诗文,有《陶庵集》、《山左笔谈》等。 ► 49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