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常引 坐积翠阁同吴园次赋

古苔绣壑乱泉鸣,呜咽说生平。 耳畔恍挨筝,是落叶声耶雨声。 画廊泼翠,茶铛翻雪,趺坐证三生。 碧透小铜瓶,斜插朵黄梅更清。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太常引:词牌名。
  • 积翠阁:阁名,具体位置不详。
  • 吴园次:即吴绮,字园次,清代著名诗人、词人,工诗善文,与陈维崧交往密切 。
  • **古苔绣壑:长满古老苔藓犹如锦绣的沟壑。:像刺绣一样,形容苔藓生长得很繁茂,覆盖面广,宛如锦绣。:山谷。
  • **呜咽(wū yè)**:指泉水发出低沉凄切的声音。
  • **挨筝:这里形容一种类似弹奏筝发出的声响。挨,近似、仿佛 。
  • **趺坐(fū zuò)**:佛教中修禅者的坐法,即双足交叠而坐。
  • **证三生:参透人生过去、现在、未来的命运。证,参悟、印证。三生,佛教用语,指前生、今生、来生。
  • **茶铛(chá chēng)**:煮茶的器具。翻雪:指煮茶时水沸腾翻滚如雪花般。
  • **黄梅:蜡梅的别称。

翻译

古老的苔藓爬满了沟壑,错乱的泉水潺潺流淌,发出低沉的声响,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生平。耳边好像传来微微的筝声,让人分不清到底是落叶飘坠还是细雨落下的声音。画廊间仿佛被泼满了翠绿的颜色,煮茶的器具中沸水翻滚如雪花。我双足交叠安心坐下,静静参透这人生的种种。小小的铜瓶里插着一朵碧绿清幽的黄梅,愈发显得清新雅致。

赏析

这首词描绘出一幅清幽静谧、充满禅意的画面。词的开篇,“古苔绣壑乱泉鸣,呜咽说生平”营造出幽冷深邃的氛围,将古苔、沟壑、乱泉等自然元素与若有似无的身世感慨相结合,引发读者的联想。“耳畔恍挨筝,是落叶声耶雨声”精妙地捕捉了自然间那难以分辨的细微声响,把读者带入一种迷离恍惚的境界,增添了词的意境美。

“画廊泼翠,茶铛翻雪,趺坐证三生”几句,从视觉到听觉再到心境,细腻而全面地展现出环境的清幽以及人物内心的宁静。泼翠的画廊、翻滚的煮茶之水与安静趺坐参悟的主人公融为一体,体现出一种超脱尘世的空灵。最后的“碧透小铜瓶,斜插朵黄梅更清”,以细微的画面作结,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一个小铜瓶,一支黄梅,色彩清新、姿态优雅,让整首词清新淡雅的韵味达到极致,宛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画,体现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力和对自然、人生的深刻理解 。

陈维崧

陈维崧

陈维崧(1625~1682年),字其年,号迦陵,江苏宜兴人。明末清初词坛第一人,阳羡词派领袖。明末四公子之一陈贞慧之子。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年),陈维崧出世,幼时便有文名。十七岁应童子试,被阳羡令何明瑞拔童子试第一。与吴兆骞、彭师度同被吴伟业誉为“江左三凤”。与吴绮、章藻功称“骈体三家”。明亡后,科举不第。弟弟陈宗石入赘于商丘侯方域家,陈维崧亦寓居商丘,与弟同居。顺治十五年(1658年)十一月,陈维崧访冒襄,在水绘庵中的深翠房读书,冒襄派徐紫云(云郎)伴读。康熙元年(1662年),陈维崧至扬州与王士祯、张养重等修禊红桥。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词科,授官翰林院检讨。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享年五十八岁。 ► 170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