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答刘御史云卿

学道有通蔽,今人乃其尤。 温柔与敦厚,扫灭不复留。 高蹇当父师,排击剧寇雠。 真是未可必,自私有足羞。 古人相异同,宁复操戈矛。 春风入万物,枯蘖将和柔。 克己未有加,归仁亦何由。 先儒骨已腐,百骂不汝酬。 胡为文字间,刮垢搜瘢疣。 吾道非申韩,哀哉涉其流。 大儒不知道,此论信以不。 我观唐以还,斯文有伊周。 开云揭日月,不独程张俦。 圣途同一归,论功果谁优? 户牖徒自辟,胶漆本易投。 九原如可作,吾欲起韩欧。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通蔽:通达和蒙蔽,指对学道的不同理解情况 。
  • :尤其,更加突出。
  • 高蹇(jiǎn):高傲、傲慢。
  • 排击:排斥打击。
  • :激烈,厉害。
  • 寇雠(chóu):仇敌。
  • 克己:克制自己的私欲。
  • 归仁:归附仁德,达到仁的境界。
  • 先儒:前辈儒者。
  • :回应,酬答。
  • 刮垢搜瘢疣(bān yóu):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 。瘢,瘢痕;疣,赘肉。
  • 申韩:申不害和韩非,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严刑峻法。
  • 斯文:这里指儒家的礼乐教化、典章制度及文化等。
  • 伊周:伊尹和周公,都是古代贤能的辅国大臣,这里借指道德学问卓越的人。
  • 程张:程颢、程颐和张载,宋代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
  • 户牖(yǒu):门窗,这里有各自独立之意 。
  • 胶漆:比喻情谊深厚,容易契合。
  • 九原:泛指墓地。
  • :起,复生。

翻译

学习道理存在通达和蒙蔽的情况,如今的人在这方面问题尤其严重。 温柔敦厚的传统美德,已经被彻底扫除不再留存。 有些人高傲自大,面对长辈和老师也如此,排斥打击他人就像对待仇敌一样激烈。 真善美的标准难以确定,但出于自私自利的目的实在令人羞愧。 古代的人即便观点有分歧,哪会像现在这样大动干戈呢。 春风吹进世间万物,连枯树枝都会变得柔和。 如果不能更好地克制自己的私欲,又怎么能达到仁爱的境界呢。 前辈儒者的骨头都已经腐朽了,即使被百般辱骂也无法回应了。 为何还要在文字之间,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去寻找差错呢。 我们所奉行的儒家之道并非申不害、韩非的法家之道,可悲啊,竟然有人步入了法家那种严苛争斗的歧途。 那些所谓的大儒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这种言论可信吗。 我看唐朝以来,在文化和道德传承方面涌现出像伊尹、周公那样贤能卓越的人物。 他们如同拨云见日,功绩不止与程颢、程颐和张载等同辈可比。 在追求圣人之道的道路上,大家的目标是一样的,论功劳究竟谁更优秀呢? 各自独立地钻研学问就如同独自开辟门窗,其实,彼此之间本应该像胶和漆一样容易契合相通。 如果那些古代的贤能者能从九泉之下复生,我真想唤醒韩愈和欧阳修啊。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元好问对当时学术风气的深刻反思与批判。开篇指出今人在学道上的严重弊端,将传统的温柔敦厚美德破坏殆尽,接着描述那些高傲之人对他人的不当行为,批判其自私行径。通过古今对比,凸显古人能和平探讨学术分歧,今人不应如此争斗。诗中强调儒家追求克制私欲以达仁爱境界,如今一些人却偏离正道,走入法家的严苛争斗领域。诗人也肯定了唐以来众多贤能者的功绩,呼吁学术应相互包容融合,最后表达渴望唤醒古代贤能来整顿当下学术不良风气的愿望。整首诗以犀利的笔触,饱含对纯正学术传统的坚守与对良好学术氛围的向往之情,展现了元好问在文化传承和学术风气方面深刻的见解与担当 。

元好问

元好问

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州)人;系出北魏鲜卑族拓跋氏,元好问过继叔父元格;七岁能诗,十四岁从学郝天挺,六载而业成;兴定五年(1221)进士,不就选;正大元年(1224),中博学宏词科,授儒林郎,充国史院编修,历镇平、南阳、内乡县令。八年(1231)秋,受诏入都,除尚书省掾、左司都事,转员外郎;金亡不仕,元宪宗七年卒于获鹿寓舍;工诗文,在金元之际颇负重望;诗词风格沉郁,并多伤时感事之作。其《论诗》绝句三十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颇有地位;作有《遗山集》又名《遗山先生文集》,编有《中州集》。 ► 81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