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郸道省悟黄粱梦 · 第三折

〔大石调·六国朝〕风吹羊角,雪剪鹅毛,飞六出,海山白,冻一壶,天地老。便有丹青巧,画笔难描。俺这里遥望千山表,是谁将粉黛扫?幽窗下寒敲竹叶,前村里冷压梅梢。撩乱野云飞,微茫江树杳。 〔归塞北〕为甚春归早?既不沙可怎生蝶翅舞飘飘。梅蕊粉填合长安道,柳花绵迷却灞陵桥,山馆酒旗遥。 〔初问口〕想那捕鱼叟蓑笠纶竿,他向那寒潭独钓。和俺这采樵人迷却归来道。则见冻雀又飞,寒鸦又噪,古木林中蓦听的山猿叫。 〔怨别离〕园林无处不萧条,春归也犹未觉。满地梨花无人扫。寒料峭,遥望见一点青山兀良却又早不见了。 〔归塞北〕白云岛,则听得孤鬼吼荒郊。九天女鼓风驱造化,六丁神挥剑斩长蛟。既不沙可怎生就地卷风涛。 〔幺篇〕孤村晓,稚子道犹自月明高。青女剪冰寒不散,黑云喷雨冻难消,无处觅渔樵。
拼音

赏析

《黄粱梦》第三折,据《元曲选》、《古名家杂剧》为马致远撰,而据《录鬼簿》、《太和正音谱》载,此折为花李郎所作。而就其辞风观之,则颇似马致远风格。 此折写吕岩(洞宾)因贪赃卖阵,被发配充军。路上,解差放他逃生,偏偏遇上大风雪,迷纵失路。钟离权幻化成樵夫前去点化他。这几支曲就是其所唱的歌咏雪景的曲词。 第一支〔六国朝〕头三句突兀而起,开门见山,点明所写乃大风雪:强劲的旋风,吹剪着鹅毛般的团团大雪,将海天、山林,乃至整个宇宙装点得一片雪白。“羊角”乃曲而上升的旋风,语出《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曰鹏……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六出”乃雪之代称。因雪花结晶成六角形,故雪花又称六出之花。接着三句写主人公的感受:在这么大的风雪中,似乎感到整个天地都被冻住了,凝固了。这种感受即便是丹青妙手也是难以描绘出来的。“一壶”,又称“壶天”,道家认为天地日月都在一壶之中。“俺这里”两句是抬头遥望,“幽窗下”两句是低头近看。粉黛,本指美人之眉,诗词中常以青山、粉黛互喻。此处粉黛即指青山。“是谁将粉黛扫”,意谓是谁将青山遮盖了?此句极言雪之大。“幽窗”一句则抓住“寒”与“冷”这两个雪的特征,不实写雪,而用虚笔出之,显得空灵而不黏滞。“寒敲”、“冷压”两词下得极妙:寒雪敲打着竹叶,仿佛铿然有声,何等幽静;而冷魂压弯了梅梢,越发使人觉得冷气的凝重。“前村里冷压梅梢”化用齐己《早梅》诗“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明典暗使,了无痕迹。“撩乱”两句则写平视远眺所见。野云为何撩乱?江树为何微茫?皆因“风吹羊角,雪剪鹅毛”的缘故,结句又回到大风雪上,与首两句相呼应。 第一支曲是写眼前所见之实景,而第二支〔归塞北〕则是写联想中的虚景。此曲即词中的〔望江南〕,其名曰〔归塞北〕即原名之反意。据吴梅先生考证,古词谱调流传至今的就剩两支,〔归塞北〕就是其中之一。这支曲写主人公由眼前的大风雪所引起的幻觉:乍一看,那纷纷扬扬的雪花,犹如翩翩飞舞的蝴蝶;再一看,又像是填满了长安大道的梅蕊花粉,又像是灞陵桥头绵绵的柳絮,又像是迎风招展的山馆酒旗……主人公突然醒悟到春天已经归来。啊!为什么春归得特别早?第一句“为甚春归早”是领起,以下都承上抒写春归之景。“既不沙”是转接词,犹云“不然”,元曲中常用。将来势猛而奇寒之雪景说成“春归早”———即透出一点春之消息,正与钟离权要点化吕岩暗合。吕岩时正在流放道中,可谓身入“寒”境,而钟离权要点化他醒悟入道,则又是“春之消息”了。故下一支曲先写樵夫、渔父的无羁无束,然又写得恍惚不定,似有暗示吕岩尚未“悟道”之意。 〔初问口〕写大风雪中樵夫、渔父的生活乐趣。“寒潭独钓”取柳宗元“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江雪》)之诗意。在道家心目中,渔父、樵夫的生涯是世间除了道士之外最理想的生活了。现在由于大雪纷飞,一片迷茫,连最熟识山径的渔父、樵夫都“迷却归来道”。此乃本曲之“眼”所在。由此而进一步引出山林中一片迷乱、惨淡之景象:冻雀惊飞,寒鸦聒噪,远处古木林中蓦地传来一声声凄厉的山猿的呼叫。 〔怨别离〕写园林肃杀,连春天归来都未感到。“满地梨花”化用岑参诗“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满地白雪,无人打扫,更显得春寒料峭。那山峦原本是青青的,于是抬头一望,似乎看到一点青色,再定睛细辨,却又消失得无影无踪了。(“兀良”,是指点词,无实义。)这句写似见非见,是真非真,婉委曲折,摇曳多姿,但又处处契合一种迷离恍惚之境,这又是作者借钟离权之口在暗写吕洞宾的处境。此乃曲辞处处暗合剧情的妙法之一。 接着,〔归塞北〕又作力写风。白云岛,指大雪覆盖,茫茫一片,恰如一片孤岛。阴风呼号,如荒郊孤鬼似的凄厉的吼叫。连神仙府第都不太平,可见风雪之大。“九天女”以下三句,渲染风的神秘性,此神仙道化剧使之然。九天女,九天玄女,道教中的仙女之一。六丁神,道教中的神人。此三句意为:如此大风,是九天玄女所为,而其吼叫之声,恰如六丁神斩蛟时挥舞神剑之声。 〔幺篇〕是本套收尾。此曲写孤村拂晓情景,又从天上回到人间,从幻想回到现实。“稚子”即道童,“犹自月明高”,是稚子的错觉,不是月亮高挂,而是满地冰雪的反光,因为此刻高空的乌云继续喷洒着雨水,雨水结成冰雪,还在纷纷落下。“青女”即青霄玉女,神话中主霜雪的女神。“寒不散”“冻难消”,与第一支曲中“冻一壶天地老”相呼应,天地都冻结了,当然“无处觅渔樵”了。或者说,渔樵是最不怕天寒地冻的,如今已无处寻觅,反衬风雪之大,天气之寒。结句含有余不尽之意。 本套剧曲在全剧中是一个转折之幕的唱辞,其特定情景是在吕洞宾遭受人间之险,发配边地,钟离权要去点化他而又透出一线生机之时。所以曲辞借钟离权之口,既对风雪作出了细致传神的描绘,但又不黏滞景物,而是展开丰富的想象,把风雪之景铺排表现得多姿多彩,同时在景物的渲染中注意将意境与剧情发展的内在脉络相结合。整套曲辞采用的是一种“不即不离,是相非相”,即使人“了然心中,却摸捉不得”的写法,比起单纯的写景之作来,其内涵更为丰富深邃,因而更加耐人寻味。
马致远

马致远

马致远,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汉族,大都(今北京)人,另一说(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 6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