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英花月东墙记 · 第一折

· 白朴
〔仙吕·点绛唇〕万物乘春,落花成阵。莺声嫩,垂柳黄匀,越引起心间闷。 〔混江龙〕三春时分,南园草木一时新;清和天气,淑景良辰。紫陌游人嫌日短,青闺素女[1]怕黄昏。寻芳俊士,拾翠[2]佳人;千红万紫,花柳分春。对韶光半响不开言,一天愁都结做心间恨,憔悴了玉肌金粉[3],瘦损了窈窕精神。 〔油葫芦〕杏朵桃枝似绛唇,柳絮纷,春光偏闪断肠人。微风细雨催花信,闲愁万种心间印。罗帏绣被寒孤,欲断魂,掩重门尽日无人问,情不遂越伤神。 〔天下乐〕我只见杨柳横墙易得春,欢欣,可意人,一见了心下如何忍。送秋波眼角情,近东墙住左邻,觑了可憎才有就因。 〔那吒令〕一见了那人,不由我断魂;思量起这人,有韩文柳文;他是个俏人,读齐论鲁论。想的咱不下怀,几时得成秦晋,甚何年一处温存? 〔鹊踏枝〕好教我闷昏昏,泪纷纷,都只为美貌潘安,仁者能仁[4]。一会家心中自忖,谁与俺通个殷勤。 〔寄生草〕怕的是黄昏后,入罗帏愁越狠。孤眠独枕教人闷,愁潘病沈[5]教人恨,行迟力顿教人困。似这等含情掩卧象牙床,几时得阳台上遇着多才俊。 〔幺〕汉相如坐寒窗下,卓氏女配做婚。都只为我情你意相投顺,姻缘自把佳期问,郎才女貌皆相趁。你道是阻东墙难会碧纱厨,似俺这干荷叶那讨灵犀润。
拼音

注释

[1].素女:善歌的神女。《史记·封禅书》:“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扬雄《太玄赋》:“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妙曲。” [2].拾翠:拾掇水禽羽毛。柳永〔瑞鹧鸪〕:“至今无限盈盈者,尽来拾翠芳洲。”这里引申作春天妇女的嬉游。 [3].金粉:金指花钿;粉指铝粉。 [4].仁者能仁:当时成语,夸耀行止之意。 [5].愁潘病沈:潘指潘岳,曾作《秋兴赋》,自抒愁苦;沈即沈约,《与徐勉书》,谓其“老病百日数旬”。

赏析

白朴的杂剧现存仅《梧桐雨》、《墙头马上》、《东墙记》三种。有论者提出《东墙记》非白朴所作,但元代钟嗣成《录鬼簿》白朴名下有此剧著录。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亦作白朴作。看来,疑《东墙记》非白朴之作理由尚不充分。问题是今存《孤本元明杂剧》收录的传本,是否即白朴的原作抑或经过改动,这尚待作进一步的考证。至于传说白朴作此剧是为了与王实甫《西厢记》争胜,则更无从稽考了。 《东墙记》写的是马文辅与董秀英的爱情故事。马文辅之父,与松江府尹董蓥相交甚厚,秀英文辅年幼时曾订有婚约。马父卒后,家道中落,这桩婚事也就搁浅了。年长后文辅以游学为名,到松江探问亲事,这时府尹也已去世,遂假馆山寿家之花木堂,恰与董府后花园隔一东墙,一次攀墙看花,适值秀英同侍女梅香在后花园赏春散闷,两人一见钟情。后经山寿的讨花与梅香的递简,秀英乃得知文辅原是她的未婚夫。她不计门第,无视封建礼教,主动约文辅于海棠亭幽会。结果被母亲撞见,怒斥她私约而辱没门楣。梅香陈明此人即马文辅,自幼与秀英有婚约。董母无奈,只得许其成婚,但立逼文辅进京应试。一年后,文辅得中状元回来,夫妻相逢团圆。情节虽不甚曲折,但反封建的主题是鲜明的。董秀英追求理想爱情的形象,在当时曾产生过一定的影响。 全剧凡五折,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云:“唯北曲一套,例由一人唱,而此本则不然。元杂剧一本俱四折,此本五折,皆为元曲之变例。” 〔点绛唇〕、〔混江龙〕和〔油葫芦〕三支曲词,描写董秀英面对花园中春光明媚的景象而勾引起内心的愁闷。一开始,作者以即物起兴的手法,写春来万物复苏,百花烂漫。“落花成阵”,化用贺铸〔木兰花〕“纷纷花雨红成阵”。初生的乳莺鸣叫着,下一“嫩”字,显示声音的圆润宛转,是所闻。下垂的柳枝,呈现黄匀的色彩,是所见。真是鸟语花香,但这惹人喜爱的春色,却“越引起心间闷”,是所感。一个“越”字表达了春意缭乱而触动了春情的难遣愁闷。 “南园”泛指园林,藉此点明身在花园之中。草木是一片新绿,天气又是这样的清明和暖。这盎然的生机,使她情不自禁地发出“淑景良辰”的赞叹,也引起了她的无限遐思:春日京郊道路上的游人,大概会感到一天的时光太短促了吧?居处仙室的神女也会沉醉于这动人的春色而耽心黄昏的到来。流连追欢的“俊士”,嬉笑游冶的“佳人”,他们在“千红万紫,花柳分春”中,该是多么的称心和陶醉!作者如此反复渲染春天的欢乐气氛,正是为揭示人物曲折复杂的心理活动作铺垫。这美好的春光正深深触动了秀英压抑在内心深处的重重愁闷,使她倍增难言的抑郁和苦痛。情绪上的种种折磨,使她这位窈窕少女容颜憔悴,恹恹瘦损。作者以常人春游之乐来反衬秀英孤寂之苦,极尽缠绵悱恻之情,达到了相反相成的艺术效果。 春风的吹拂,使满园桃杏盛开,绚烂多彩,柳絮纷飞,风姿动人,而秀英却发出如此美好春光偏抛弃了我这个“断肠人”的感叹,这种微妙的愁怀,实是一个少女触景生情常有的心理活动。“微风细雨催花信,闲愁万种心间印”两句,是进一步抒情。“花信”谓花开的消息。“花信”有期,而自己的青春呢?“罗帏绣被孤寒”,“掩重门尽日无人问”,怎不令人“闲愁万种”?惆怅、失望和伤感已到了“情不遂越伤神”的地步。这种对青春被耽误所产生难以排遣的愁怨,正隐隐透出对封建礼教束缚的控诉。 以上三曲把描写、叙述、感叹熔为一炉,情景交融,细腻地表露了长期受压抑的闺中少女,面对撩人的春光热切向往爱情的愁闷情怀。 〔天下乐〕一曲,是董秀英蓦然看见东墙上的马文辅后所唱。她的“欢欣之情溢于言表,称他为“可意人”、“可憎才”。“可憎”反词见意,即可爱。“一见了心下如何忍”,透露了她的爱慕之情,又生动地表现了初见时那种忐忑不安之态。通过秀英的眼睛,文辅那“送秋波眼角情”的风采,“近东墙住左邻”的多情,顿时使她感到“有就因”———即其中隐秘的内情,巧妙地刻画了初恋少女的敏感心态。 〔那吒令〕和〔鹊踏枝〕两曲,是写秀英见了文辅回到房中后那种起伏难平的心境:想起他使人神往魂销的外貌、有如韩柳的词赋文章以及精通《齐论》、《鲁论》的博学才华,以致“想的咱不下怀”,欲遣不能了。“几时”、“甚何年”反映出她对有情人炽热的倾慕和追求,也表明秀英经历相思的痛苦之后性格的发展变化。但当她一想到被禁锢的处境,惟有“闷昏昏”、“泪纷纷”。反复思量:情愫难通,有谁能传情递简,互通消息呢?作者将秀英的爱慕与失望交织的复杂感情,表现得丝丝入扣,秀英对爱情的主动真诚得到了充分的揭示。 〔寄生草〕曲,从“黄昏后”到“入罗帏”,到“孤眠独枕”直到“含情掩卧”,通过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一气呵成,烘托出“怕”、“狠”、“闷”、“恨”、“困”种种感情的变化,显示出女主人公被一种孤寂的气氛包围着,无时无刻不为相思所苦。真是四顾凄楚,柔肠百结。 〔幺〕曲,抒发了秀英向往婚姻自主、自择情偶的心愿。“汉相如坐寒窗下,卓氏女配做婚”。汉代的司马相如出身寒微,与临邛豪富卓王孙之女文君相爱,两人私奔,终成眷属。秀英借用文君私奔的故事为自己辩解,卓文君可以自求良偶,我为什么不可以?只要“我情你意相投顺”,认定自由结合是合理的。明代李贽被封建卫道者攻击,其罪名之一,就是鼓吹卓文君“善择佳偶”(《神宗万历实录》卷三六九)可见在封建社会,作出这种抉择是需要很大勇气的。这种叛逆性格大胆地表露为以后情节的发展作了很好的铺垫。但当她一回到现实中来时,不由得自怨自艾地发出:“你道是阻东墙难会碧纱厨,似俺这干荷叶那讨灵犀润。”“你道”,从对方设想,东墙阻隔,欢会难期。“似俺”则从自己着笔,真是一缕情思,两地相连。(“干荷叶”喻说相思。“灵犀”喻两心相通,李商隐《无题》有“心有灵犀一点通”之句。)但“那讨”两字则又透露出无限怅惘的思绪。写来入情入理又起伏跌宕,而比喻贴切,浑然一体,更增添了抒情的形象性。 王季烈《孤本元明杂剧提要》说:《东墙记》“曲中俊语甚多”。本剧曲词确是俊美清新,富有文采,写景如在目前,写情沁人心脾,内在的情与外在的景融合无间,深刻细腻地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读来真切感人。
白朴

白朴

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作家(另有一说为关汉卿、马致远、王实甫、白朴)。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 16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