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庵记

旧中涓范君养民,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②。数年,始克结庐于西峰之左,名曰复庵。华下之贤士大夫多与之游;环山之人皆信而礼之。而范君固非方士者流也。幼而读书,好《楚辞》、诸子及经史,多所涉猎,为东宫伴读。方李自成之挟东宫二王以出也,范君知其必且西奔,于是弃其家走之关中,将尽厥职焉。乃东宫不知所之,而范君为黄冠矣。 太华之山,悬崖之颠,有松可荫,有地可蔬,有泉可汲,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华下之人或助之材,以创是庵而居之。有屋三楹,东向以迎日出。 余尝一宿其庵,开户而望,大河之东,雷首之山苍然突兀,伯夷、叔齐之所采薇而饿者,若揖让乎其间,固范君之所慕而为之者也。自是而东,则汾之一曲,绵上之山出没于云烟之表,如将见之;介子推之从晋公子,既反国而隐焉,又范君之所有志而不遂者也。又自是而东,太行、碣石之间,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而极望之不可见矣,相与泫然! 作此记,留之山中。后之君子登斯山者,无忘范君之志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中涓:官名,古代帝王近身的侍从官。
  • 黄冠:道士之冠,这里指道士。

翻译

从前的太监范养民,在崇祯十七年夏天,从京城徒步来到华山做了道士。过了几年,才能够在西峰的左边盖了一所房屋,起名叫复庵。华山下面的贤能之士大夫大多和他交往;环绕华山的人们都信任尊敬他。但范君本来不属道家之流。他小时候读书,喜欢《楚辞》、诸子以及经史,涉猎很广,曾任东宫太子伴读。正当李自成挟持东宫太子和二王出逃的时候,范君知道他们一定会向西逃去,于是抛弃自己家跑到关中,打算尽自己的职守。但太子不知到哪里去了,范君就当了道士。 华山的悬崖顶上,有松树可以遮荫,有地可以种菜,有泉水可以提水,不向官府纳税,也不隶属于道观的籍册。华山下面的人有时送来木材,帮助他建成了这个庵并住在这里。有三间屋子,朝东用来迎接日出。 我曾在他的庵里住过一晚,打开门远望,黄河的东边,雷首山苍翠高耸,那是伯夷、叔齐采薇饿死的地方,好像在那里拱手作揖互相谦让,这本来就是范君所仰慕而要去效仿的。从这里再向东,那是汾水弯曲的地方,绵上山在云烟之外隐隐出现,好像能够看见;介子推追随晋公子重耳,后来重耳返国后他隐居于此,这也是范君有的志向却没能实现的。再从此向东,太行、碣石之间,是宫廷宫殿和陵墓所在之地。离去那样遥远,极目远望也看不到了,大家都悲伤流泪! 写了这篇记,留在山中。后来的君子登上这座山的,不要忘记范君的志向。

赏析

这篇《复庵记》以简洁的文字记叙了范养民的经历和他所建复庵的情况。通过描述范养民弃家追随太子却未能遂愿而选择出家,展现了其忠诚和无奈。文中还描述了复庵的环境及周围景色,同时提及与伯夷、叔齐、介子推相关的地点,暗示了范养民的高尚志向和情怀。作者通过记叙此事,既表达了对范养民的敬意,也希望后人能铭记其志向。整体行文朴素自然,情感真挚,在简单的叙述中蕴含着深刻的内涵。

顾炎武

顾炎武

明末清初江南昆山人,本名继坤,改名绛,字忠清;南都败后,改炎武,字宁人,号亭林,自署蒋山佣。明诸生。青年时“感四国之多虞,耻经生之寡术”,发愤为经世致用之学。曾参加昆山抗清义军,败,幸而得脱。后漫游南北,屡谒明陵。所至每垦田度地,结交豪杰之士,为光复计。最后定居华阴。其时西南永历政权已覆灭,仍不忘恢复。曾出雁门,至大同,有所营谋。卒于曲沃。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于经史兵农音韵训诂以及典章制度,无所不通。旅行中载书自随,考察山川险要,土物民风,随时发书查核。康熙间被举鸿博,坚拒不就。著作繁多,而毕生心力所注,在《日知录》一书,另有《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亭林诗文集》等。 ► 41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