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魏征传
译文
注释
注释
- 赀(zī)产:财产。“赀”同“资” 。
- 诡:假装,冒充。
- 典:掌管。
- 安辑:安抚。
- 擢:提拔,提升。
- 驿:驿站,这里指乘驿车快速。
-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阋(xì) :争斗。
- 阿党:偏袒、庇护同党。
- 按讯:查问、审讯。
- 俾:使。
- 让:责备。
- 婴:遭受。
- 滞讼:积压的诉讼案件。
- 辍:停止,这里指停下小殿的修建取用材料。
翻译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穷困失意,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远大志向,精通书史和学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假称做了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公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和檄文。李密收到元宝藏送来的信函,总是称赞,等听说这些是魏征所写后,急忙召见他。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可李密没有采纳。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来到京城,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名声。他主动请求去安抚崤山以东的地区,于是被提拔为秘书丞,乘驿车急速前往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坚守,魏征写信给他说:起初魏公兴起于叛逆之众,振臂高呼,响应者有数十万人,他的声威遍及半个天下,然而一旦战败就一蹶不振,最终归顺唐朝,这是因为知道天命有所归属。如今您身处兵家必争之地,若不早日图谋自己的前程,那大事就无可挽回了!李勣收到信后,就定下计策归降唐朝。恰逢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窦建德任命他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入关内,隐太子李建成将其招致麾下任命为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劳很高,私下里劝太子早做打算。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这是为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今日遭此杀身之祸。”秦王很欣赏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他。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皇帝身边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皇帝让温彦博去调查审问,结果并非如此,但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拜见皇帝时,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问:“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征回答:“良臣,就像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像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自身能获得美好的名声,君主也能拥有显耀的名号,子孙继承福泽,流传的福祚没有尽头;忠臣,自己遭受灾祸被杀,君主陷于昏庸残暴,国家灭亡家族破败,仅能得到一个空名。这就是忠诚和尽忠的区别。”皇帝说:“说得好。”贞观三年,魏征凭借秘书监一职参与朝政。贞观十年,担任侍中。尚书省积压了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皇帝下诏让魏征去处理。魏征平素不熟悉法律,但只考虑大局,依据情理处理事情,人人心悦诚服。后来魏征晋升为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为身体多病,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征恳切地请求,多次提出辞职但皇帝的挽留更加坚决。于是任命他为特进,主持门下省事,参与朝廷规章制度和国家大典的制定,参议政事的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情加重。魏征家中起初没有正厅,皇帝下令停下小殿的修建,用这些材料为他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还赐给魏征素色的褥子、布做的被子,以顺随他崇尚节俭的意愿。又命令中郎将住在他家中,魏征的一举一动都要随时奏报,赏赐的药和膳食不计其数,宫中使者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皇帝亲自前去探病,屏退左右,与魏征交谈一整天后才回宫 。
赏析
这篇传记详细记述了魏征的生平事迹,塑造了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且富有才能的臣子形象。开篇介绍魏征早期经历,展现其虽身处困境却心怀大志,为后文其施展才华奠定基础。通过魏征劝李密未被采纳、写信劝李勣归唐等事件,体现他的政治眼光和谋略。
文中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诸多互动情节是亮点,如李世民对他离间兄弟之事的询问,他坦诚作答,展现其直率性格;尤其是关于“良臣”与“忠臣”的精彩论述,不仅体现他的智慧,更让李世民对其愈加器重。
在处理政务方面,记述他处理尚书省积压讼案,不依赖律法条文,而是以情理服人,反映出其处事能力。皇帝对病重的魏征的关怀,如为其修建正厅、派人照顾等,从侧面体现出魏征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也衬托出唐朝初期君明臣贤的良好政治氛围。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全面地展示了魏征的一生,为后世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和人物提供了详实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