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唐书·魏征传

魏征,字玄成,魏州曲城人。少孤,落魄,弃赀产不营,有大志,通贯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应魏公李密,以征典书檄。密得宝藏书,辄称善,既闻征所为,促召之。征进十策说密,不能用。后从密来京师,久之未知名。自请安辑山东,乃擢秘书丞,驰驿至黎阳。时李勣尚为密守,征与书曰:始魏公起叛徒,振臂大呼,众数十万,威之所被半天下,然而一败不振,卒归唐者,固知天命有所归也。今君处必争之地,不早自图,则大事去矣!勣得书,遂定计归。会窦建德陷黎阳,获征,伪拜起居舍人。建德败,与裴矩走入关,隐太子引为洗马。征见秦王功高,阴劝太子早为计。太子败,王责谓曰:“尔阋吾兄弟,奈何?答曰:太子蚤从征言,不死今日之祸。王器其直,无恨意。”即位,拜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左右有毁征阿党亲戚者,帝使温彦博按讯,非是,然俾彦博行让征。征见帝,顿首曰:“愿陛下俾臣为良臣,毋俾臣为忠臣。”帝曰:“忠、良异乎?”曰:“良臣,稷、契、咎陶也;忠臣,龙逢、比干也。良臣,身荷美名,君都显号,子孙傅承,流祚无疆;忠臣,己婴祸诛,君陷昏恶,丧国夷家,只取空名。此其异也。”帝曰:“善。”贞观三年,以秘书监参豫朝政。十年,为侍中。尚书省滞讼不决者,诏征平治。征不素习法,但存大体,处事以情,人人悦服。进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多病,辞职,帝不肯。征恳请,数却愈牢。乃拜特进,知门下省事,诏朝章国典,参议得失。 十七年,疾甚。征家初无正寝,帝命辍小殿材为营构,五日毕,并赐素褥布被,以从其尚。令中郎将宿其第,动静辄以闻,药膳赐遗无算,中使者缀道。帝亲问疾,屏左右,语终日乃还。(节选自《新唐书·魏征传》,有删改)
拼音

译文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县人。幼丧双亲,落魄失意,扔下产业不经营,胸怀大志,通晓诗书术数。隋末大乱,假托出家做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李密,让魏征典掌文书。李密接到元宝藏的书信,总说写得好,后来得知是魏征所作,立即招他前来。魏征向李密献上十条计策,李密不能采用。后来随同李密来到京师,很长时间也没出名。魏征便请求前去安定山东地区,朝廷升任他为秘书丞,他便驾乘驿车急驰至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防守,魏征写信给他说:“当初魏公因叛乱起兵,振臂大呼,聚众数十万人,声威震动半个天下,但一失败就不能振作,最终归附唐朝,就是知道天下已有所归的缘故。如今您处在兵家必争之地,不早点图谋自全的办法,大势一去就不可挽回!”李勣收到信,就决定归附唐朝。时逢窦建德攻陷黎阳,抓获魏征,授予伪职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后,与裴矩西行入关,隐太子引荐他任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功高,暗地劝说隐太子早定对策。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为什么让我们兄弟互相争斗?”魏征回答说:“太子早些听我的话,就不会死于今天的祸事了。”秦王器重他敢于直言,没有怨恨之意。秦王即位后,拜魏征为谏议大夫,封为巨鹿县男。 皇上身边近臣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朋友,太宗派遣温彦博去审问此事,结果不是这样,然而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进见太宗,魏征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太宗说:“忠臣、良臣有差别吗?”魏征说:“稷、契、咎陶是良臣,龙逢、比干是忠臣。良臣,自身得美名,君主受显号,子孙世代相承,福庆传之无穷;忠贞的臣子,自己灾祸缠身被杀,使君主陷于昏暴,国破家亡,仅取得空的名声。这就是两者的区别。”太宗说:“好。”贞观三年,魏征以秘书监身份参预朝政。贞观七年,任侍中。当时尚书省有些久拖不决的案件,下诏让魏征审理。魏征平时不熟悉法律,只凭原则照实处理,人人都心悦诚服。进封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多病提出辞职。太宗不答应,魏征恳切请求,多次推辞,退意更坚。太宗便改任他为特进,知门下省事,下诏朝廷规章、国家制度,由他参议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重。魏征家里原无正寝,太宗命令停止修建小殿,用其材料为之建造,仅用五天完工。赐给魏征素褥布被,以遵从其意愿。命令中郎将在他家值宿,有动静随时奏闻,所赐药品、膳食不计其数,宫中出使之人不绝于道。太宗亲临问疾,屏退左右,交谈终日才回宫中。

注释

孤:死去父亲或父母双亡的孩子。 赀产:财产。赀,通“资”。 营:经营。 通贯:通晓,贯通。 书术:诗书术数。 应:响应。 书檄:书简与檄文。泛指文书。 辄:就。 善:好。 安辑:安定;使安定。 钜鹿县:郡名。在今河北省巨鹿县。 左右:身边。 阿党:逢迎上意,徇私枉法;比附于下,结党营私。 按讯:审问。 让:责备。 俾:使。 滞讼:积压的讼案。 疾:病。 甚:很,极。 辍:停止。 营构:建造。 毕:完。 无算:无法计算。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释

  • 赀(zī)产:财产。“赀”同“资” 。
  • :假装,冒充。
  • :掌管。
  • 安辑:安抚。
  • :提拔,提升。
  • 驿:驿站,这里指乘驿车快速。
  • 檄(xí):古代官府用以征召、晓喻或声讨的文书。
  • 阋(xì) :争斗。
  • 阿党:偏袒、庇护同党。
  • 按讯:查问、审讯。
  • :使。
  • :责备。
  • :遭受。
  • 滞讼:积压的诉讼案件。
  • :停止,这里指停下小殿的修建取用材料。

翻译

魏征,字玄成,是魏州曲城人。他年少时就成了孤儿,穷困失意,放弃财产不去经营,胸怀远大志向,精通书史和学术。隋朝末年天下大乱,他假称做了道士。武阳郡丞元宝藏起兵响应魏公李密,让魏征掌管文书和檄文。李密收到元宝藏送来的信函,总是称赞,等听说这些是魏征所写后,急忙召见他。魏征进献十条计策劝说李密,可李密没有采纳。后来魏征跟随李密来到京城,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名声。他主动请求去安抚崤山以东的地区,于是被提拔为秘书丞,乘驿车急速前往黎阳。当时李勣还在为李密坚守,魏征写信给他说:起初魏公兴起于叛逆之众,振臂高呼,响应者有数十万人,他的声威遍及半个天下,然而一旦战败就一蹶不振,最终归顺唐朝,这是因为知道天命有所归属。如今您身处兵家必争之地,若不早日图谋自己的前程,那大事就无可挽回了!李勣收到信后,就定下计策归降唐朝。恰逢窦建德攻陷了黎阳,俘获了魏征,窦建德任命他为起居舍人。窦建德失败后,魏征与裴矩逃入关内,隐太子李建成将其招致麾下任命为太子洗马。魏征见秦王李世民功劳很高,私下里劝太子早做打算。太子失败后,秦王责备魏征说:“你离间我们兄弟,这是为何?”魏征回答说:“如果太子早听从我的话,就不会今日遭此杀身之祸。”秦王很欣赏他的耿直,没有怨恨他。李世民即位后,任命魏征为谏议大夫,封钜鹿县男。 皇帝身边有人诋毁魏征偏袒亲戚,皇帝让温彦博去调查审问,结果并非如此,但还是让温彦博去责备魏征。魏征拜见皇帝时,叩头说:“希望陛下让臣做良臣,不要让臣做忠臣。”皇帝问:“忠臣和良臣有区别吗?”魏征回答:“良臣,就像稷、契、咎陶那样的人;忠臣,是像龙逢、比干那样的人。良臣,自身能获得美好的名声,君主也能拥有显耀的名号,子孙继承福泽,流传的福祚没有尽头;忠臣,自己遭受灾祸被杀,君主陷于昏庸残暴,国家灭亡家族破败,仅能得到一个空名。这就是忠诚和尽忠的区别。”皇帝说:“说得好。”贞观三年,魏征凭借秘书监一职参与朝政。贞观十年,担任侍中。尚书省积压了一些久拖不决的案件,皇帝下诏让魏征去处理。魏征平素不熟悉法律,但只考虑大局,依据情理处理事情,人人心悦诚服。后来魏征晋升为左光禄大夫、郑国公。因为身体多病,他请求辞去官职,皇帝不答应。魏征恳切地请求,多次提出辞职但皇帝的挽留更加坚决。于是任命他为特进,主持门下省事,参与朝廷规章制度和国家大典的制定,参议政事的得失。 贞观十七年,魏征病情加重。魏征家中起初没有正厅,皇帝下令停下小殿的修建,用这些材料为他建造正厅,五天就完工了。还赐给魏征素色的褥子、布做的被子,以顺随他崇尚节俭的意愿。又命令中郎将住在他家中,魏征的一举一动都要随时奏报,赏赐的药和膳食不计其数,宫中使者络绎不绝在道路上。皇帝亲自前去探病,屏退左右,与魏征交谈一整天后才回宫 。

赏析

这篇传记详细记述了魏征的生平事迹,塑造了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且富有才能的臣子形象。开篇介绍魏征早期经历,展现其虽身处困境却心怀大志,为后文其施展才华奠定基础。通过魏征劝李密未被采纳、写信劝李勣归唐等事件,体现他的政治眼光和谋略。

文中魏征与李世民之间的诸多互动情节是亮点,如李世民对他离间兄弟之事的询问,他坦诚作答,展现其直率性格;尤其是关于“良臣”与“忠臣”的精彩论述,不仅体现他的智慧,更让李世民对其愈加器重。

在处理政务方面,记述他处理尚书省积压讼案,不依赖律法条文,而是以情理服人,反映出其处事能力。皇帝对病重的魏征的关怀,如为其修建正厅、派人照顾等,从侧面体现出魏征在皇帝心中的重要地位,也衬托出唐朝初期君明臣贤的良好政治氛围。本文通过一系列具体事件和人物对话,生动全面地展示了魏征的一生,为后世了解这一时期的政治和人物提供了详实资料。

欧阳修

欧阳修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永丰)人,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与(唐朝)韩愈、柳宗元、(宋朝)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 122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