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贤
注释
- 仲虺(huǐ):商汤的左相。
- 伊尹:商初大臣。
- 三仁:指商朝末年的微子、箕子、比干。
翻译
国家因为任用贤能之士和有能力的人而兴盛,因为抛弃贤才、独断专行而衰亡。这两者是必然的趋势,是古今都通用的道理,是一般人都知道的。为什么在太平之世有贤能就兴盛,在昏乱之世即使有贤能也不兴盛呢?大概就是用与不用的区别罢了。有贤才并且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贤才却不任用,就如同没有一样。 商朝兴盛时有仲虺、伊尹,它衰亡时也有三仁。周朝兴盛时同心的有十人,它衰亡时也有祭公谋父、内史过。两汉兴盛时有萧何、曹参、寇恂、邓禹等人,它衰亡时也有王嘉、傅喜、陈蕃、李固等人。魏晋以后,一直到唐代,不能一一列举,然而这期间兴盛和衰亡的时代,情况也都是一样的。由此看来,有贤才并且任用,是国家的福气;有贤才却不任用,就如同没有一样,能不慎重吗? 现在和古代一样,现在的天下也就是古代的天下,现在的士人百姓也就是古代的士人百姓。古代即使在动乱的时候,尚且有这么多的贤能之人,何况现在太平安宁,难道会说没有吗?在于君主去任用而已。广泛地征询众人,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会得到进用;没有忌讳,那么正直进言的路就开通了;不亲近小人,那么谄媚阿谀的人自然就远离了;不拘泥于条文、牵就于习俗,那么坚守职责的人就能辨别治理了;不因为小过错而责备人,那么有能力的官吏就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效用了。如果推行这样的做法,那么还用担心不能超越两汉,胜过三代,进而踏上五帝、三皇的道路吗!
赏析
本文主要论述了任用贤才对国家兴衰的重要性。王安石强调国家的兴盛与衰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任用贤能。通过列举商朝、周朝、两汉等不同时期的事例,进一步证明了有贤不用如同无贤的观点。同时,他指出当下与古代并无不同,只要君主能做到广纳贤才、开通言路、远离小人等,国家就能走向繁荣昌盛,甚至超越前代。文章逻辑清晰,论证有力,体现了王安石对人才问题的深刻认识和重视。